【鼎尖教案】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二节胶体的性质

【鼎尖教案】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二节胶体的性质

ID:41746976

大小:167.3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31

【鼎尖教案】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二节胶体的性质_第1页
【鼎尖教案】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二节胶体的性质_第2页
【鼎尖教案】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二节胶体的性质_第3页
【鼎尖教案】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二节胶体的性质_第4页
【鼎尖教案】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二节胶体的性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鼎尖教案】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三册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二节胶体的性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备课资料一、胶体与溶液、浊液之间最木质的区别是什么?胶体与溶液、浊液Z间最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溶液分散质直径V10_9m,浊液分散质的直径是>10一7口,而胶体的分散质直径介于二者之间。溶液、胶体和浊液山于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1何在性质上、外观上也有许多不同。比较如下:分散系粒子直径:外观:分散质粒子:能否透过滤纸能否透过半透膜溶液<10-9m均一透明单个分子或离子能能胶体旷m〜10一了m多数均一透明许多分子、离子的集合体或高分子能不能浊液>10-7m不均一透明巨大量数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不能不能二、胶体化学的研究

2、历史人们在古代就接触和利用过很多种胶体。例如,牛活中遇到的面团、乳汁、油漆、土壤等,都属胶体范围。1663年,卡西厄斯(Cassius)用氯化亚锡还原金盐溶液,制得了紫色的金溶胶。从十九世纪初,人们开始了对胶体的科学研究。1809年,列伊斯使用一支U型管,管底中部放-粘土塞子,盛水后通电。他观察到粘土的悬浮粒子向阳极移动,而阴极一臂中的水位则上升。这个实验证明了粘土粒和水两个扌II,带有和反的电荷,这种现彖叫做“电泳"o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R・Brown,1773〜1858)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的藤黄粒子,发现粒子不

3、停顿地在运动着,后来人们就把胶体粒子所呈现的这个重要现象称作“布朗运动”。1838年,阿歇森(Ascherson,徳)在鸡蛋口的水溶液中加入一•些橄榄油,使Z呈悬浮的微滴。他在研究这种汕滴的行为时,看到鸡蛋白在汕滴与水(介质)的界面上,形成了一层膜。这一实验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蛋白质形成了几分子厚度的一层薄膜,而变得不能溶于水了,这种现象叫做“变性”作用,他同时述发现油滴在蛋口质的“保护”下也不能“聚结”To1845〜1850年间,塞尔米(F-Selmi,意)对无机胶体作了系统的研究,包括AgCl溶胶的生成条件以及盐类对它的凝聚作用

4、。1857年,法拉第曾做试验,他使一束光线通过一个玫瑰红色的金溶胶。这个溶胶原來也像普通的溶液一样是清澈的,但当光线射过时,从侧面可以看到在此溶胶屮呈现出一条光路。后來丁达尔(J・Tyndall,1820〜1893,英)对此现象作了广泛的研究,以后人们就把这一现象称做“丁达尔效应”。此外,法拉第还曾做试验,他往无机溶液中先加入动物胶,再加入适当的沉淀剂时发现这时原來的沉淀作用不再发生了,这种作用后來被称做“保护”作用。1861〜1864年间,格雷哈姆(T・Graham,1805〜1869,英)对胶体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为着区别胶体和

5、晶休,他首先提出了胶体(colloid)这一名称。他指汕动物胶是典型的胶体,不结晶,在水中扩散时要比晶体慢得多。他采用过以羊皮纸作半透膜的渗析法,膜的微孔只能让溶液中原为品体物质的溶质粒子透过,而胶体粒子则穿透不过去。因此他就用这种方法來纯制胶体。他还发现虽然品体物质的溶质粒子比动物胶类的胶体粒子小得多,但若令许多这类溶质粒子聚集在一起,也能形成一个胶体粒子,金溶胶的形成就属于这种情况。格雷哈姆还区别了溶胶和凝胶,指出硅酸和氢氧化铝的沉淀就属于厉者。他还研究了凝胶的“胶溶”现象和“脱水收缩”现象。他对胶体的这些方而的研究,导致建立

6、了一门有系统性的学科一一胶体化学。十九世纪末,人们对半透膜的渗析方法,又通以电流,发展成为电渗析法;另外还通过加压,发展为“超滤法1911年,唐南(T・G・Donnan,英)又提出了半透膜平衡的理论,并且为实验所证明。关于胶体的定义,1907年法伊曼(口・口・Ba«maph,1879〜1935,俄)明确地提出了胶体的概念,认为它是物质处在一定程度的分散状态,即粒子大小在十至一千多埃Z间。同年,奥斯特瓦尔徳进一步对胶体作出新的定义,认为胶体是一种多相体系,由分散相胶粒和分散介质所构成。前者可以是固、液或气体(溶胶、烟、雾、泡沫、膜

7、等)。由于当物质处于高度分散的胶粒状态时•,扩展出了很大的界面,因此胶体化学的研究又与表面化学密切联系起来了。表面力导致吸附现象。J・W•吉布斯在1876年应用热力学,研究了等温吸附,指出,借测量溶液的表面张力,可以计算出液体表面的吸附量。但他的这一理论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是在三十多年后才由实验所证实o1906年,富朗特里希(H-Freundlish)研究了木炭等吸附剂从脂肪酸溶液中吸附溶剂的性质,总结出了经验公式,称做“富氏吸附公式”。1916年,朗缪尔(I-Langmuir,1881〜1957,美)又从分子运动论推导出“

8、朗氏吸附公式”,但这一公式只适用于单分子层。次年,他又设计-•种“表而天平”,可以计量液面上散布的一层不溶物质的表面积,由此能计算后者的分子截面o1938年,布仑诺厄(S・Brunauer).爱麦特(P・H・Emmett)和特勒(E•Telle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