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603221
大小:56.8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8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内容提要: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
2、造性运用和发展。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最一般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是哲学基础、哲学前提。只要人们理论地提出和思考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某种哲学作为自己的基础、前提、出发点,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工具。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
3、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占有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好,建立和改变经济政治制度也好,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唯有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唯物史观在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合理成分,但又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理论创新。因此,在对人和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是
4、现实的人,即在某种具体的、物质的、社会历史的条件下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有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阐释。在反对社会历史的神创论、主张人创论,反对神的权威、提倡人的权威,反对将人不当人看待、强调维护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的时候,唯物史观理解的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解有相同之处。但是,在涉及人类内部究竟谁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动力的时候,唯物史观的理解就与唯心史观基础上的
5、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民本主义存在着根本区别。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是群众的事业。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任何阶级和个人只有融入人民群众并代表他们的利益,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时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承认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不断实现
6、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中既有“以人为本”的内涵,又有“科学”规定的内涵,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唯物史观主张以人为本,但并不认为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肆意妄为、随心所欲。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活动过程既是人们的主体性、目的性、能动性的实现过程,又是客体、对象以其自身的规律性对主体的作用过程。人们只有把对对象、客体的改造建立在认识和把
7、握其规律性的基础上,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的统一、价值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称作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在人们的劳动、实践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唯物史观就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
8、钥匙。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社会结构,概括起来说,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的。以往那种把生产关系等同于所有制关系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生产关系除了所有制关系,还包括分工所形成的关系。从对生产关系的全面理解出发,我们可以将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描述为由生产力的社会性质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生产力的技术工艺性质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一非政治上层建筑(社会科学)这两根相互联系着的链条组成的结构。在前一链条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