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9836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29
《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2013-8-13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2013-8-13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
2、伦理反思:2013-8-1316:49:18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邹平林摘要:“小悦悦事件”再次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令人担忧的道德沦丧趋势。但抽象的道德谴责和软弱的道德呼吁,显然不足以从根本上、总体上扭转这种现象与趋势。必须认识到这一现象和趋势背后深层的社会制度因素,认识到任何道德观念的培育以及任何道德规范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制度配套与支撑,而社会制度本身应当以良好的伦理诉求为价值底蕴。唯其如此,才能形成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的良性互动,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伦理
3、秩序和社会风气。关键词:私人道德;制度伦理;良性互动“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表达了对两名肇事司机和18位冷漠路人强烈的愤慨与谴责,以及对当前社会人情冷漠和道德沦丧的担忧、反思与批判。但对这一事件的反思与批判不能仅仅停留于私人道德层面,还必须深入分析道德现象背后的社会制度因素。如果社会制度本身未能体现良好的伦理诉求,由这一制度所建构出来的社会就是“不道德的社会”,而在“不道德的社会”中,私人层面的道德努力将是无力的。只有将一种良好的伦理规范内化于社会制度的设计当中,才能形
4、成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的良性互动,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伦理秩序和社会风气。一、道德的社会规范作用及其现代转型在一个正常的人类社会中,社会成员总体上能够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有效的相互交往。而一种稳定的社会交往只有当其社会成员的行为动机摆脱了纯粹偶然的主观任性而变得可期待时才是可能的。而要使人们的行为动机摆脱纯粹偶然的主观任性而变得可期待,一个社会就必须形成一定的普遍公认的伦理道德规范,借以协调、整合社会成员的动机和行为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关于动机和行为的相互期待。由此可见,人类社会要得以形成或至少保持
5、一种正常的秩序,有赖于人的“行为动机意向的道德化”,①一个没有道德规范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涂尔干坚持认为“每个社会都是道德社会”。②诚然,每个社会都是道德社会,但每个社会的道德又都是与该社会特有的生活方式、利益格局相适应的特殊道德,而不是与之无关的抽象的一般道德。哈贝马斯认为,社会道德规范不能归结为纯粹的利益逻辑规则,亦即“不 史性改变。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着手寻求、创备和完善新的社会规范机制,以弥补和解决传统美德范式所带来的损失与问题,而这就意味着制度伦理的建设与完善。以此
6、观之,对“小悦悦事件”就不必然要采取在纯粹私人道德的层面上进行抽象批判、谴责和呼吁的态度和做法,而完全可以有另一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即:主要地不是对这些当事人的道德状况做过多的评价、批判和谴责,而是更进一步剖析、反思这些令人担忧的道德沦丧现象背后的社会制度因素。二、当前道德状况的社会制度因素“小悦悦事件”尽管只是一个个案,但这一个案却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总体的道德状况。因此,对这一个案背后的社会制度因素的分析,同时也一般地适用于对总体道德状况背后的社会制度因素的分析。面对“小悦悦事件”中那些当事人
7、的冷漠,我们不仅要追问,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人变得如此的冷漠?难道这种冷漠是天生的吗?正如广州市人大代表所正确地指出的那样,与其说这18位路人冷漠、没有道德良知,倒不如说是害怕战胜了他们的道德良知、导致了他们的冷漠,“我想他们更多的或许是害怕,怕被冤枉,怕跟政府部门特别是警察打交道,怕无穷无尽的麻烦……陈贤妹阿姨说:‘我一个捡垃圾的怕什么呢?’陈阿姨的不怕,以及当时有人劝她不要多事,都反证出那18个路人更多的是怕。”①他们为什么怕呢?人们大可批评他们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不够坚定。但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们
8、能保证自己在那种处境中就一定有足够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吗?况且为什么一定要有那么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才能完成我们的道德行为呢?或者说,我们的道德行为为什么要冒那么大的风险、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呢?显然,造成这一系列困境的根源就在于相应的社会制度的缺位以及制度设计中伦理的缺失。为什么在中国有如此频繁的车祸呢?在驾照的考核、审批和颁发过程中有没有法律和制度设计方面的缺失呢?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对驾驶技术、驾驶道德教育进行严格把关呢?对未能严格把关的现象有没有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呢?为什么肇事司机大多数会选择不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