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77602
大小:83.2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28
《城市人才政策的困境与突破——对无锡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城市人才政策的困境与突破1——对无锡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的思考胡君辰2吴小云本文为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教兴国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编号:07&ZD042)总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胡君辰,1952年生,男,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吴小云,1981年生,女,博士研究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研究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内容摘要:无锡市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制定“530”计划以及“7+1”政产学研合作计划,召开人才学术研讨会等,政府在高端
2、人才引进方面充当重要的主导作用。然而,政府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投资负担日益加重,同吋引进的企业也面临着其他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创业者面临的团队搭建困难、大部分高端人才集中在无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的高端人才在管理和创业等方面存在欠技能缺等。针对无锡市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的困境,作者提出如下的政策主张:(1)移树带土,人才引进的逻辑起点。强调政府在人才引进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目标创业者落户的作用;(2)人才评选,把好引人第一关。强调引进的领军人才在具备高新技术、专利成果等的前提下必须要具备极强的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避免评价结果受到人为影响以及
3、严格执行领军人才引进的战略计划等;(3)长远思考,避免人才政策的目标偏狭。以人才建设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成,城市政府应当避免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思想的左右,正确定位政府在其屮扮演的角色;(4)头脑激荡,事前控制思路的最佳选择。提出政府在制定政策之前,应当广泛听取各方专家、学者、企业、风险投资等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头脑激荡法事先将可能出现的政策漏洞找出来并加以填补。延长政策的听证和公示时间,使得政策风险得到事前控制、科学合理性得到保障。DilemmasandBreakthrough:aDiscussionofTalentPolici
4、esinaCitySomeThoughtsaboutPoliciesofAttractingTopTalentinWuxiCity一、无锡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政策现状]2008年8月2日到5日,由北京大学、无锡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事厅、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两岸三地人才高峰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在无锡召开。无锡市领导认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无锡更好地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和集聚力的人才高地,构筑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人才新优势,把无锡建成'人才特区'人才Z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无锡菲常注重人
5、才的培养和引进,近儿年来,无锡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四尊四创”精神(“四尊”,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业;“四创”,就是创业、创新、创优、创造),把培养、引进和使用好各类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2007年,无锡市区引进各类人才3.5万人左右。目前,无锡市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5.5万人,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2500人,并被确定为江苏省“人才特区”试点城市和“国家火炬计划创新试点城市”,一个以高层次人才迅速集聚为重要特征、以催生新兴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创业热潮正在无锡蔚然兴起。“530”计划2006年4月,无锡
6、在总结引进扶持施正荣博士创办尚德太阳能公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省内启动了以招引海外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的“530”计划。这一计划力争从2006年起,用5年时间吸引30名海外领军型人才到无锡创新创业。项目旨在以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无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年来,全市引进的“530”计划项目涵盖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服务外包、软件开发、新能源等高新技术行业和现代服务业。截至2007年底,“530”计划设定的五年目标已提前三年完成,全市共引进包括390名海外留学人才的创新创业团队,68个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正式落户无锡,首批引进的7个项日已陆续投产
7、。2008年,据悉又有214个项目通过项目审查和评估。1该部分内容来自:2008年8月3日,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在“两岸三地人才高峰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上的主题演讲《构筑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人才新优势》讲稿的部分内容。“7+1”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从2005年开始,无锡市先后与屮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的“一院七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通过人才培养与引进、干部双向挂职、校(院)企联合攻关和校(院)地、校(院)企联合建立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
8、多种途径,有效构建了联系广泛、合作紧密、优势互补的“7+1”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科技人才的集聚和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