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电大期末考试《各科》考试真题汇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7电大各科考试真题汇总阅读与写作(2)试题一、论述题{必选第1题,后两题中任选一题,每题20分。共40分}1•为什么读者意识对文章构思能够起到制约和影响的作用?1.读者意识(包括他们的阅读兴趣、审美取向等),对作者的文章构思具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这是因为一部作品无法越过读者而独立存在,它的艺术价值由作品及读者的审美接受合璧而成。(10分〉如果文章构思不考虑读者对象,就会由于不合读者的心理需求而欣赏者寥寥无几,从而危及文章作品的自身存在,并消解其艺术价值,从而出现所谓文章”对牛弹琴“的现象,曲高和寡,只能藏之深山,敝帚自珍了。(10分〉2.说明
2、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和题材选择。⑴传播广泛,深入人心(4分);⑵融科学性、知识性于生动性、趣味性之中(4分);(3)=短意长,通俗畅晓(4分〉。写作科普说明文最先需要解决的是题材的选择,(1)选择自己最熟悉或比较熟悉的题材(4分);(2)选择多数人关心、寻求”答案”的题材(4分)。3.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要注意哪些方面?培养学生写作个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就会在学生那里感受到一个全新的天地(4分)。我们应该注意,第一,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学生的写作思维与数理思维不一样,它具有多样性,教师要尊重并培养学生的多种审美
3、观念和思维方式(4分〉。第二,鼓励学生表现具有个性的思想。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尽管不很成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写作教学不可忽视这一学生个性的重要内容(4分〉。第三,强调学生的写作借鉴要有个性。不论是写作内容还是写作方法的借鉴,也都要强调个性,即别人的东西可以为我所用,但怎样去用应该有个人的特点(4分〉。第四,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除了要注意学生思维个性化、思想个性化、借鉴个性化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一些虽不太成熟但富于个性的语汇和句式(4分〉。鼓励具有独立思考的答案,并酌情给分。二、写作题{任选一题,60
4、分}"我看写作"为题的杂文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使阅读为写作服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多读,积累素材对于阅读能够带给写作的益处,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从表达与内容的角度分成四点来阐释:其一,"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就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其二,"进一步,多读,熟
5、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岀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其三,"吸收'思想’(包括各种知识)"。其四,学"思路",即条理。"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对于小学生来说,吸收快,多读了,接触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的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从读学写,在积累上下功夫从习作角度看,习作教学虽然和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二者
6、关系紧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运用语言,不仅要积累语言,还应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的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而这些,就不是其他课程所必须承担的任务。三、读写结合型的写作训练1、写读后笔记。写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
7、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2、仿写。分全仿和点仿。全仿既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如学完《三味书屋》后,可安排学生以《我的书房》和《我们的教室》等题,要求学习原文,按空间顺序描写和介绍,并展开合情合理的想像。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
8、写迁移的目的。所谓”点仿”就是局部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信这"点"很多,我们可以抓住句式表达、段落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