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37486
大小:403.51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9-08-27
《关于制定《《土地法典》的拟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制定《土地法典》的拟议一、拟议《土地法典》的提出二、拟议制定《土地法典》的依据三、《土地法典》的基本内容四、现在已在制定物权法,今后是否还要制定《土地法典》一、拟议《土地法典》的提出《土地法典》提案由我于2004年2月20—28间向江苏省人大代表、分管省土地管理工作的吴瑞林副省长提议的,吴氏同意后命我充实内容,并由他领衔向十届二次全国人代会提出的。提案名称:《关于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典>的议案》,此提案现已转入全国人大环资委。据环资委法案室告知:本届人大立法计划去年已排满,该法案只有排入以后计划。但从理论上、框架内涵上如何充实,目前仍有开展研究必要。二、拟议制定
2、《土地法典》的依据1.法的继承性2.土地法的领土主权性3.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4.土地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相对性独立性5.土地法权的双重性6.土地法耕地保护的永恒性7.人危害自然已危及自身生存,急应规范人地和谐共存8.制定《土地法典》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1.法的继承性《土地法》自古有之。我国最早的《土地法》是德人单维廉起草的《青岛土地法》,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土地法。嗣后,孙中山提倡平均地权,民国政府于1930年制定《土地法》。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时期又先后制定《井岗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土地法》、《陕甘宁土地法》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
3、和国成立后,1950年即颁布《土地改革法》,60年代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制定《土地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要尽快制定土地法》决定。1993~1997年的八届全国人大将制定《土地法》正式列入立法计划。1998年又以修改土地管理法而中止。2.土地法的领土主权性土地是构成国家的三大要素之一。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5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及其领空。当前钓鱼岛、台湾、澎湖列岛、东沙、西沙、南沙群岛和其它数以千计的小岛和海域,相邻国家常怀觊觎之心,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保卫和行使管理权,应有一部《土地法典》加以阐明。日本二战后曾于50年代初制定《国土六法》,俄罗斯普金上任即
4、于2001年制定《俄罗斯土地法典》。为强化国家领土主权的不可侵犯,自应立即制定《土地法典》。3.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利用土地丝毫没有任意性《土地法典》负有马克思所指出的“将无意识的自然规律变成有意识的国家规律”的使命面对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制定《土地法典》不仅有其需要性,而且有其迫切性4.土地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相对性独立性地球上的土地创造了人类,养育了人类,为人类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和机遇。保护土地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以往法律重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以维护人的权利义务为主,乃将民法定为基本法;而今法律重在调整人与地的关系,保
5、障人类生存安全,更应将土地法典定为基本法。据此,土地法典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应为独立的法。若此,今后土地科学将土地法学可分设分支学科,即土地资源法学、土地环境法学、土地行政法学、土地财产法学。此四者均是《土地法典》所要规范的。5.土地法权的双重性土地本身有遵循自然法则,发展自然性和可供人们持续利用的社会性。我们将按自然法则行使的主权性权称为土地地权,按社会经济规律行使的财产性权称为土地产权。地权由国家行使,产权由利用主体行使。这两项权力和权利是同时并存于一块土地上。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其主导一面是自然规律,行使土地产权以服从自然规律为前提。《土地法
6、典》先要确立地权,然后明晰产权。双重权利并行不悖,有效地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6.土地法耕地保护的永恒性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大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40%,耕地分布不合理,质量差。粮食不足自给,每年净进口粮食4000多万吨。土地沙化已达10万平方公里,每年沙化面积平均以2460平方公里面积扩大。全国有5万多村庄,上万座城市受风沙危害,沙进人退和“生态难民”遍及西北新、甘、宁、蒙地区。制定《土地法典》规范保持水土,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必要的永恒课题。7.人危害自然已危及自身生存,急应规范人地和谐共存人类与土地自然关系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今天,科学
7、发展了,环境恶化了,物质丰富了,生态破坏了,人口多了,耕地少了,垃圾多了,资源少了,大气成分改变了,温室效应、臭氧空洞产生了,江河湖海污染,生物灭绝、淡水匮乏,原子能利用,引发放射性污染,基因工程推广,潜伏生命危机。”当务之急,应规范人的行为。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8.制定《土地法典》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今年3月中央最高领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中央指出:土地利用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