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17322
大小:89.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6
《文言文翻译失误举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逐渐摒弃了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试题的难度明显加大,分值也由最初的5分逐渐增加到9分左右。从这些年的高考反馈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那么,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哪些呢? 一、该保留的没保留 在文言语句翻译中,凡是专有名词,像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名等等,在
2、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有的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的则要补充完整后保留下来。如: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2012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造田地,(朝廷)把他的所作所为颁示给各路。 在这里,“营田”是古时官田的一种,为专用名词,本不必翻译的,翻译反而会生误。 二、该翻译的没翻译 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2012年高考·天津卷)
3、 译成: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我所以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 原句中的“所以”,是个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在这里应翻译为“……的原因”,但译句却没有把它译出来。正确的翻译应是: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三、该删去的没删去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翻译时,译句没把“也“删去,
4、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应该删去不译。 四、该添补的没添补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添补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添补出来语意才算完全。 例如: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2012年高考·湖
5、南卷) 译成: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法令制度。 原句中的“法度”前面省略了动词“合”,而译句中没有把它添补出来,造成了失误。所以,“法令制度”前应该添补上动词“符合”(合),这样译句才显得清晰完整。 五、该调序的没调序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句式叫倒装句(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等),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调整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如: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6、(2012年高考·广东卷) 译成:(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推行淮北的政策在淮南,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介词结构“于淮南”放回到动词“推行”的前边,正确的翻译是:(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六、该译成古义的没译成古义 有些词语尽管古今都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
7、化。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 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班固《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同学们注意了,这里的“让”虽然古今都用,但词义却缩小了,在古代汉语中它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所以,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七、该意译的没意译 在文言语句中,表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的词语,直译会造成语意不明确,容易使人产生误
8、解,一般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式。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 译成:我进入关中,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小细毛也不敢占有。 “秋毫”本义是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小细毛,这里是比喻,比喻细小的财物。所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我进入关中,连细小的财物都不敢占有。 八、不该增加的随意增加 一般说来,文言语句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