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45192
大小:105.5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23
《文言文翻译失误及对策(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言文翻译失误及对策一、文言文翻译失误例谈八文言文翻译失误X•无需翻译强翻译晋侯、秦伯围郑,以郑无礼于晋。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注意: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典章制度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2.文言文翻译失误2:以今义当古义①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译文: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②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文: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③(虎)断其
2、喉,尽其肉,乃去。译文: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④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文: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3.文言文翻译失误3:当译的词不译①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译文: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②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译文:过了一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蔺相如引车躲避开。4、文言文翻译失误4:多义词误译①其罪当与童贯笠。(1998年高考)译文:他的罪责应归于童贯等人。正确: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恨私心有所不尽译成:可恨我内心里想做的事情还没有完全实现5.文言文翻译失误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
3、: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注意: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咅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6、文言文翻译失误6:省略成份没译出①今君乃亡赵走燕译文:现在您是逃跑赵国走到燕国②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7、文言文翻译失误7:该增添没增添①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②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
4、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8、文言文翻译失误&无中生有添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口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回顾所学的内容9.文言文翻译失误9:误用现代词语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译文:让他佩带着刀剑,巡逻警卫,自由出入司令部。10.文言文翻译失误10:当译出却遗漏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②寡人窃闻赵王好咅,请奏瑟译成: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大王弹奏瑟吧。文言文翻译失误IX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①求
5、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冋报秦国的,没有找到。②蚓无爪牙Z利,筋骨之强。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二)提醒及对策1.文言文翻译特别提醒1:要译出重要虚实词(2003年•京皖内蒙春招)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①。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②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了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注:①刖:砍掉双脚的酷刑。②矫:假传君命。翻译参考答案:①弥子食桃而廿,不
6、尽而奉君。译文:弥子吃桃子感到很甜,没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或:舍不得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②忘其口而念我!”译文: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或:口中的美味)却想着我。(或: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2、文言文翻译特别提醒2・1:要译出句式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②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句式:无乃......乎?I独......哉?译为:恐怕.••…吧?I难道.••…吗?译文1:现在您教导我举荐贤才,这恐怕和我内心所想的相违背吧?译文厶我蔺相如虽然愚笨无能,难道还怕廉将军吗?注意:要翻译出语气一陈述、祈使、感
7、叹、疑问等,表语气的标点符号不能丢3、文言文翻译特别提醒2・2:要译出句式①臣诚恐见欺壬王而负赵。句式:见……于.••…(被动句)译文: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②何以知之?句式:何以...…(介词宾语前置句)译为:即“以何.•.…”,凭什么......译文:(你)凭什么(或:怎么)知道(蔺相如可以出使)?注意:要翻译出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译句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该调整语序要调整4、文言文翻译特别提醒3:•要译出句间关系(2000年上海高考)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
8、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则S:4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