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02489
大小:34.0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6
《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294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补充1、文言[2005]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古代汉语课所说的古代汉语,主要指文言,不包括白话。五四运动后,白话占据了书面语的主导地位,文言很少使用。2、言一般用于随文立训,以说明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的是”。例如,《论语·八佾》:“子曰:起余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朱熹《论语集注》:“起余,言能起发我之志意。”有时也用于串讲句意或指明词在句中的具体意义,例如,《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鬓发如云”。毛传:“如云,言美长也。”有时也可以用来说明语源,例如,《诗
2、经·郑风·子衿》小序;“子衿,刺学校废也。”毛传:“郑国谓学为校。言可以校正道艺。”3、辞用以指出被注解的词是虚词。如《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辞又写作词,例如,《说文·矢部》:“知,词也。”《说文·白部》:“者,别事词也”。4、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又叫互辞、互参、是一种修辞方法。即上文中含有下文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上下文相互补充、说明,相互阐发、照应。这是为了避免行文单调平板,通过词语相互交错配合使用,使语义相互渗透、相互补
3、足。互文一般出现在诗歌类作品中。从结构上看,互文可分三类:<1>独句内部见互文。例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对句构成互文见义,上下两句对立的词语相互提示、补足。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特殊结构的互文见义,主要表现在语义上的互相隐含和相互渗透,依据上下文补充若干词语才能表达完整清晰的意义内容。例如,杜甫的《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北朝民歌《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5、
4、金文亦称铭文、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始于商末,盛行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祭祀、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一般以周宣王在位时铸造的毛公鼎文为代表。由于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其刻在金器、大钟上,故称之金文,亦因得“钟鼎文”之名。6、避讳古代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在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避讳有两种情况:一是避君讳,例如汉文帝名恒,“恒”改为“常”,“恒山”被改为“常山”;唐太宗李世民,“世”改为“代”或“系”,“民”改为“人”
5、。二是避家讳,例如苏轼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为“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为“叙”。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前面说到的“恒”改为“常”即为改字;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世”改为“卅”为缺笔。次要的有两种方法,避名称和改变称呼。《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时,改“正月”为“端月”。1、清浊[2005]汉语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声带颤动的叫浊。区分清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声带是否颤动,二是是否送气,三是声调的阴阳。清音的声带不颤动,其中又分为全清和次清。全清是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清是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浊音
6、声带颤动,其中又分为全浊和次浊。全浊是不送气、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2、平仄[2014]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声3、叶音也叫“叶韵”或“叶句”。叶读xie(二声),和谐的意思。这是唐宋时的一些训诂学家在给先秦韵文作注时所采取的一种改读先秦两汉韵文的韵脚音以求和谐的做法。隋唐时沈重《诗音义》开始采用这一做法,南宋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这一做法。如“死生契阔(叶苦劣反),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叶鲁吼反)”。《邶风·击鼓》这章
7、诗中的“阔”、“老”两个韵脚都注明了“叶音”。应该认识到,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后人读古代韵文,韵脚不和谐,是语音发展的必然结果。叶音的作法是任意改读字音,造成了读音的混乱。这是错误的做法,违反了语音发展规律,应该加以澄清。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指出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否定了“叶音说”。4、七音音韵学中的术语,是中古三十六字母的一种分类方法。中古三十六字母代表了唐代和宋代的汉语声系统。音韵学家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音、七音和九音。其中,“七音”为: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
8、知徹澄娘;齿音:精清从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