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简史3

中国翻译简史3

ID:41496902

大小:4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6

中国翻译简史3_第1页
中国翻译简史3_第2页
中国翻译简史3_第3页
中国翻译简史3_第4页
中国翻译简史3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翻译简史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讲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鸦片战争失败后,一批忧国忧民的先进人士面对民族危亡,图自强、谋复兴,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早期翻译人才,在近代翻译史上开创了西学翻译的高潮,使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洋务时期的翻译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动,促成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子最典型的西学观点。洋务派认为学到西方的坚船利炮之技艺,就

2、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官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学者型翻译家。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办讲习外语、军事、工艺的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186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同文馆(1864),江南制造局翻译官(1867)等。同时派遣大批留学生赴英、法、美、德等国学习军事、技术、自然等科目。设译书局、翻译西籍,传播西方科学,沟通中西文化。清朝最早创建的翻译馆是俄罗斯文馆,后在京师同文馆、天津水师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等校均创设译书局(翻译学馆),专门从事西籍翻译,有组织、有分工、系统译介西学的精华。

3、中外合作译书,发挥各自优势,造就一流科技翻译家。各译书局聘请一批外国来华教会人士和汉学家担任教习,或主持馆务,并与中国教习合作,从事西学翻译工作,对清末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早就了一批中国一流科技翻译家。他们的历史功绩和翻译成就为后人敬仰。其中杰出的代表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李善兰(1811-1882),清代杰出的数学家,科技翻译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他自幼通晓数学,15岁又习《几何原本》。1852年在上海客居期间,结识英国人伟烈亚力等人,与他们一起探讨中西学术,并与伟烈亚力合作续译《几

4、何原本》后九卷,于1856年译成,翌年出版,最终完成徐光启未竟之业。还译有英国数学家棣么甘《代数学》13卷,美国数学家罗密士的《代微积分拾级》18卷,使西方近代符号代数学、解析几何学、微积分学第一次传入我国。李善兰还译英国科学家赫舍尔《谈天》,系统介绍了哥白尼日心学说;又与艾约瑟合作,翻译了《重学》20卷,第一次将牛顿三大定律等近代物理学介绍进中国。所译西方名著,学术价值极高,素为世人推崇。徐寿(1818-1884),著名化学家,科技翻译家。徐寿一生与傅兰雅合译或自译西书共31种,约120卷。代表作有《化学鉴原》、《

5、化学鉴原续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系统译介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化学科学成就,并与傅兰雅合作首创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1984年,徐寿逝世一百周年,中国化学界隆重纪念这位对我国近代化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化学先驱。华蘅芳(1833-1902),继李善兰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科技翻译家。从19世纪70年代起,与傅兰雅合译《代数术》、《三角数理》、《微积溯源》等数十种,将包括概率在内的许多新的数学分支理论第一次译介到中国。译著至今被视为我国数学科学的宝贵遗产。在外国来华教会人士中,傅兰雅、伟烈亚力值得一书

6、。他们对中国是友好的,他们在中国翻译史上是值得纪念的外国翻译家。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英国传教士。在华20余年间,与中国化学界徐寿和数学家华蘅芳等人合作,翻译西籍120中,均为实现中国工业、农业、军事、科技近代化急需的书籍。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17,1815-1887),英国汉学家。1847年来华,与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合作翻译数学书籍多种。在翻译思想方面,以上科技翻译家最大的贡献是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工作。傅兰雅、徐寿等人提出了著名的“译名七原则”:尽可能意译、尽量使用适当的

7、汉字音译、译名要简练、译名要予以准确的定义等。墨海书馆:外国传教士在上海最早建立的翻译出版机构,成立于1843年。洋务时期的翻译活动创设了外语与科学技术兼学的近代学堂和翻译机构,翻译了大批科学技术书籍,培养了一批科技翻译家,推动了清末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国翻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马建忠(1845-1900),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曾赴法国留学,得博士学位后归国。精通英语和法语,并懂得希腊、拉丁古文。(名著《马氏文通》,对中国的语言学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该书后序中的论述,不仅为中西比

8、较语言学开了先河,而且对我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也有重大意义。)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后,马建忠写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是中国近代译学史上的名篇。该文对中国译学史的新贡献在于他在强调译事之难的同时,提出了“善译”的标准:……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析之所由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