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469623
大小:89.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8-25
《湿痹源流和相关历史文献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湿痹源流和相关历史文献复习【摘要】湿痹为五淫痹之一,是常见痹病,是按病因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湿痹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历史上有着大量而丰富的文献记载。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湿痹,使湿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关键词】湿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文献湿为“六气”之一,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但湿为“六淫”则能致病,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曰:“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各能受病。”据现有文献记载,中医对“湿”
2、的认识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婴儿索痉》,其曰:“索痉者,如产时居湿地久。”先秦•荀况《荀子》曰:“伤于湿,而击鼓鼓痹。”注云:"痹,冷疾也,伤于湿则患痹。”《汉书•艺文志》记载:《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颜师古注曰"痹,风湿之病。”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痹,湿病也。”从以上所引可见,古人已经意识到“痹”乃伤于湿邪而致也。湿邪可导致多种疾病,其中由湿邪为主所导致的痹病(风湿病)则为湿痹,根据湿邪的特点可以推测其致痹表现应以重着、肿胀、麻木不仁为主。因此可以确定湿痹的概念:“湿痹又称着痹、著痹,是以湿邪
3、为主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酸痛、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风湿病。”[1]湿痹是按五淫(风、寒、湿、热、燥)病因分类的风湿病,是五淫痹之一[2],为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o湿痹作为最常见的痹病之一,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历代文献有着大量而丰富的论述,但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对其认识不同,不同地区语言习惯不同等,导致湿痹''一病多名”和“一名多义”,给后人研究湿痹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通过对有关湿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对湿痹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以便能使湿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1湿痹的病名根据以上所确定
4、的湿痹概念,历代医家对很多与湿邪有关的痹病描述都可以归属中医学"湿痹”范畴,因此,湿痹是一病多名。如《内经》中有“着痹”之称,所述"风湿”也与湿痹密切相关。《神农本草经》载有湿痹、风湿、风湿痹、风寒湿痹、寒湿痿痹等病名。汉・张机《金匮要略》提出了湿痹之概念,并还论有湿病、湿家、风湿、寒湿等,均与湿痹有一定关联。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的“湿痹”与《内经》着痹含义相似;还论有风湿、风湿痹、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遂等,均与湿痹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圣济总录》论述有着痹、风湿痹等。金•张从正《儒门事亲》说着痹当时'
5、'世俗不知,反呼为偏枯”,之后湿痹名称较乱,除着痹外,相继出现偏枯、麻木、肌痹等称谓。明•朱❷《普济方》则承宋代方书列有诸多湿痹相关痹病。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同时论述湿痹和着痹。此后湿痹和着痹两者称呼并行于明清两代,如《医宗必读》《医衡》《类证治裁》等均同时列有着痹和湿痹。明末清初有医家将其名称逐渐统一,如《医宗必读》《证治汇补》《张氏医通》《症因脉治》等明确提出,湿痹即着痹,含义相同,多将着痹以其病因言称为湿痹。另外,在古代文献中,"湿痹”又是一名多义之词,应认真分析甄别。1.1湿痹的一病多名1.1.1
6、着痹又称著痹,首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此“着痹”是以临床特征而命名的,是湿痹的别名之一。此后,大多医家秉承《内经》而沿用着痹之名。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其湿多者则为著痹。”《圣济总录》详论着痹曰:"《内经》谓湿气胜者为著痹,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盖湿土也,土性缓,营卫之气,与湿俱留,所以湿胜则著而不移也。”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则提出着痹证。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及严用和《济生方》皆曰:“痹之为病,……湿多则
7、著。”明•方贤《奇效良方》则提出:“湿气留而不移,汗多,四脚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为著痹。”方❷等《医林绳墨》曰:“湿胜则血濡而不和,所以为着痹。”《证治准绳》曰:“着痹者,着而不移。”龚廷贤《寿世保元》曰:“著痹,著而不行也。”张介宾《景岳全书》曰:“以血气受湿则濡滞,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著不移,是为著痹。”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曰:“湿胜则血濡而不和,故重着不行,为着痹。”张璐《张氏医通》曰:'‘著痹者,肢体重著不移。”另外,《儒门事亲》《普济方》《赤水玄珠》《红炉点雪》《医宗必读》《症因脉
8、治》《顾松园医镜》《医衡》《医学心悟》《医宗金鉴》《金匮翼》《杂病源流犀烛》《医级》《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类证治裁》《杂病广要》《医醇❷义》等对着痹均有大量论述,着痹的名称影响很大,以致现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仍称湿痹为着痹。1.1.2湿痹《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到湿痹。《金匮要略》则首次明确提出了湿痹概念'‘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此后,华佗《中藏经》及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也提及湿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