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406263
大小:50.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4
《不等关系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说课”模板姓名所教学科数学所选课的主题2.1不等关系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课时数1所用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l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2.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不等式,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l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以及根据给定条件列出不等式.教学难点:准确应用不等号以及探究应用问题中的不等关系.l 运用的多媒体资源及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点:充分利用PPT演
2、示文稿的高效性、板书的实效性和可留性以及事物演示的直观性,将它们有机结合,各取其长。l 教学简要步骤: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设置问题情景,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体现数学的生活化。为新问题的解决和不等式的知识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水到渠成,从而引入本节课题-----不等关系。常用不等号读作“>”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二)师生互动复习旧知:让学生回忆表示不等关系的符号:(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3、,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最后完成课本中的题目。学生做学生答,教师适时引导,补充从而得出:不等式的定义: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紧跟跟踪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一)典例示范应用新知挑战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不等式?(1)8<9;(2)a+b=0;(3)a2+1>0;(4)3x-1≤x;(5)x-y≠1;(6)3-x=0;(7)4-2x;(8)x2+y2>0.教师让每组四号回答问题,其他学生补充。挑战2: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1)a是负数;(2)a是非负数;(3)a与b的和小于5;(4)x与2的差大于
4、-1;(5)x的4倍不大于7;(6)y的一半不小于3.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总结列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分两个步:(1)确定不等式两边的代数式;(2)根据所给条件中的不等关系,选择合适的不等号.(五)自我评价感悟新知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六)达标检测查缺补漏针对本节课内容限时训练,检查课堂学习情况。(七)布置作业巩固新知分层设置作业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以下是说课,其最基本的要求:在“说教材、说学生说学法、说教法手段”三项中至少要填写两项,其中在说教法手段中必须填写信息技术是如何支持学生学习的,每项文字不少于300字务必对着“提示”思路与要求去写,
5、尤其要突出分析与说理、说因的特点说教材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它不仅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习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的后续内容,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说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等关系是本章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一个概念——不等式,只有让学生理解、掌握好这个概念,才能顺利的学好本章。本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归纳猜想、类比的数学方法。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2.能根据条
6、件列出不等式.(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不等式,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得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的概念和能正确列出不等式。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本节的难点。说教法手段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类比归纳—鼓励创新,期间贯穿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贯穿教学始终,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整个过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并充分
7、利用PPT演示文稿的高效性、板书的实效性和可留性以及事物演示的直观性,将它们有机结合,各取其长。通过教师引入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类比等式的概念归纳得出不等式的概念。另外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参与引导学生观察表示不等关系的关键词语怎样转化为不等关系,重点强调,加强记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说学生说学法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简单的不等关系。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经历了建立方程模型和函数关系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为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不等式的学习奠定了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