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赏析

《沁园春 雪》赏析

ID:41389452

大小:22.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3

《沁园春 雪》赏析_第1页
《沁园春 雪》赏析_第2页
《沁园春 雪》赏析_第3页
《沁园春 雪》赏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沁园春 雪》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写作原文沁园春·雪毛泽东写于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二、译文北国那壮丽的风光,广袤的大地被寒冰封冻,洁白的雪花在千万里的空中飘荡。长城内外,雪花漫天,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滔滔不绝的黄河,也顿时失去了它一泻千里的雄壮气势。群山逶迤,像银蛇在狂舞,高原连绵,好似大象在奔驰。若等到天气放晴的时候,再看那天红日照耀下的白雪

2、,格外娇艳动人。祖国的山川是这样的壮丽,令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豪杰争相为之奋斗。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勇武的帝王,却没有注重文治;唐太宗和宋太祖,文学才华又略显不足。而当时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却只知道用弯弓射大雕。这些都已尘封为历史,真正能够称得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还要当今的人物。三、写作背景1时间背景:.1935年10月,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月16日,毛泽东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2月5日清晨,部队来到山西省石楼县留村休整。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2月7日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毛泽东写下了这篇词

3、作。2、时代背景:内部环境:当长征结束后,兵员锐减。到达陕北后,全国红军总数由一年前30万减员到数万,而且,到达陕北后,数万余中央红军仍难立足。当年的党内情况也不容乐观,张国焘企图另立中央造成中央领导层面临分裂的局面;红一方面军内部亦有个别高级将领率部脱离中央去别地打游击带来军心不稳。外部环境:东北军数十万人环侍在侧,国民党常胜将军卫立煌提十万大军守护潼关。当时民族矛盾激烈,日本占领东三省,在1935年后又步步紧逼华北,企图扩大侵略。虽然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但是蒋介石仍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此时,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一、诗词赏析首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

4、里雪飘”,开篇即点明了词中所要描写的时间和地点:即地域辽阔与严寒隆冬的北方雪景,总领全文。之后通过具体景象来体现雪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在描述雪景时某些词用的颇有神韵。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中“惟”字就用的让人拍案叫绝。“惟”是只有的意思,在句中展现了祖国疆土的辽阔同时反衬出雪之大,及雪之紧。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顿”字,就表现了时间之突然,也从侧面烘托出雪之大,同时给人营造出一种宏大宽广的意境,展现出北国雪景的壮丽,以及祖国山川的壮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中的“舞”与“驰”字,又分别将

5、耸立的群山与高原人格化,并且化静为动,赋予了群山和高原的鲜活的姿态,展现出雪景中的勃勃的生机,让整个画面变“活”了,让北国雪景图,不再是沉默的,静态的,一成不变。随后的“欲与天公试比高”则是作者借群山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宏大的气魄,同时也为下文中抒发情感做铺垫。最后的“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描写了待到晴天,太阳升起,冰雪大地与骄阳红日交相辉映,显得更加迤逦美好。“山”“原”与天相连,在大雪飘飞中显得动感十足,“红装素裹”的江山宛如少女的衣装在红日与白雪的映衬下分外妖娆。这显然是作者的想象,作者在此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与对

6、美好的明天充满信心。上阕总结:上阕主要描写了一幅辽阔的北国雪景图,极目千里都是冰雪交融的世界,展现祖国山川的雄壮美丽。其中“望”字统领上阕,作者为了展现出北国壮丽的雪景,在遣词造句方面可谓用心良苦,并且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以及动静结合等写作手法,那些景物的描写犹如“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缓缓流入读者的心中让我们完全被北国雪景的壮丽所感染,也体会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为下文中作者怀古抒情做好了铺垫。结合“每个时期的毛泽东诗词,都是当时毛泽东的思想体现和情感抒发“。即“文如其人”的观点,再考虑当时长征结束后,兵员锐减。到达陕北后,全国红军总数由一年前30万减员到数万,而且党

7、内情况也不容乐观,张国焘企图另立中央的局面;以及当时日军咄咄逼人,企图扩大侵略,而蒋介石仍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想见,此时作者面临的状态不容乐观而,从“北国风光”到“顿失滔滔”,一方面描写出北国雪景的壮丽,和祖国山川的壮美,同时又暗示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即共产党处境的艰难和日本的侵略。但是作者仿佛并没有懊恼失望,反而呐喊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在面临艰难困苦是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即使如今“顿时滔滔”但是在全国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