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教师的自我遮蔽与实现

变革中教师的自我遮蔽与实现

ID:41371206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3

变革中教师的自我遮蔽与实现_第1页
变革中教师的自我遮蔽与实现_第2页
变革中教师的自我遮蔽与实现_第3页
变革中教师的自我遮蔽与实现_第4页
变革中教师的自我遮蔽与实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变革中教师的自我遮蔽与实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变革中教师的自我遮蔽与实现李茂森、曹丹丹摘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如何凸显积极真实的教师自我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教师作为执行者的复杂情结、个人话语明显乏力以及自我批判意识严重不足,遮蔽了教师自我的存在性价值和意义。为此,从教师自我的道德意义出发,自觉地追求精神层面的自我,积极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并形成一种自我负责的专业生活方式,将有助于实现教师自我的意识觉醒与内在超越。关键词:教师自我;执行者;道德意义;自我负责教师是一个“人”,是一个能够将知识、技能、观念和价值都融入于专业自我之中的“人”,是一个

2、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的工具进行教学的人。在变革实践中,作为改革主体的教师总是需要进行个人意义的积极建构,促进自我的本真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有效实现,但现实中教师积极真实的自我却经常处于一种迷失或被掩盖的状态。因此,理性地认识教师自我的遮蔽,促进教师自我的觉醒与回归,是变革实践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一个课题。教师自我的遮蔽传统中,教师总是作为“执行者”的形象出现,这一方面强化了其作为工具的特征,另一方面却漠视了其作为人的生命特征。在追逐程序的固定化和答案的标准化的过程中,不仅儿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展

3、现受到了抑制,教师自己也陷入一种被工具化和客体化的境地,成为僵化的没有生命灵动的“伪自我”。在执行者逻辑中丧失自我的教师,需要摆脱工具理性的压制,并重新找回长期以来被遗忘的也是最为“人性”的一面,即个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当然,教师们在努力追寻自我、成为自我的过程中面对许多现实问题。1.作为执行者的复杂情结在教育理论研究中早已成为“熟知”的东西,往往未必能转化为“真知”。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但如果承担这一重要使命的教师自身都缺乏个性、自主性与创造性,那么要实现这一目标恐怕是不切实

4、际的。长期以来,教师的自我与教学个性淹没在固有的程序性规则之中,教师自身难以形成一种专业自觉的品质,为了避免承担可能出现的教学风险,有的教师往往有意地进行“防御性教学”。在改革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自己是改革的忠实执行者,改革怎么要求就怎么做,在行为上表现得十分顺从,至于如何改似乎与他们没有关系。在他们看来,不管是“新的理念”还是“老的方法”,最关键的就是“你要告诉我怎么上课”,我按照你说的去做就可以了。所以在实践中,他们最为关心的就是“到底有没有用”、“怎么操作”。台湾学者姜添辉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关注

5、的焦点在于“如何做好”,而不是“为什么要做”;在行为上呈现出高度依赖既有的教学材料,注重提升教学效能的工具性概念与技术;忽略教材内容的文化因素,本身也还不具备文化批判的心灵与视野等等。可见,一线教师仍然习惯性地扮演执行者的自我形象。一些教师培训活动为了顺应教师的需求,也努力告知教师“如何去做”以及“怎么做才有效”。市场上出现的大量“防教师”的课程包,其背后蕴含的理论依据也是“只给教师保留简单执行预先确定的内容与教学程序的角色”。对技术合理性的过分强调与追逐,导致教师的思考与执行相分离,降低了教师在实践

6、中的个性形成与创造性表现。教师以教学行为的顺从代替了自我的思考,行为本身变成了控制自我的消极力量,结果只是一味地趋同,原本丰富的自我在机械的行为操作中被异化。2.个人话语明显乏力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政策话语与理论话语都是一种直接影响并控制思维与实践行为的“权威性话语”。当以理论话语、政策话语的“权威性”作为衡量与评判标准时,教师个人的实践话语就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甚至可能不再具有“合法性”,需要得到不断地修正甚至舍弃。在一些教师群体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这是××专家(或领导)说的”,似乎唯有引证专家权

7、威的理论话语,才能确证自己的观点、立场或看法的合理性。不同话语的主体在权力的角逐中,一线教师的“发声”相当微弱。在决策者的权势话语与专家的理性话语的“双重压迫”下,教师个人话语处于严重“失语”的被动状态。实践中我们还经常会发现,一线教师习惯于“借用”一些连自己都不甚清楚的理论话语来解释自己的实践,似乎不用这些概念名词就显不出自己思考的深入和透彻。毕竟衡量自己是否够“专业”的标准还是由外部专家“说了算”。当在改革实践中教师仅仅是“援引”、“借用”或“移植”政策话语、理论话语中的一些概念术语或价值判断来诠

8、释自己的实践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有效地将自己的个体化经验与各种教育改革理论和方法进行恰当对接和融合。因此,为了逃避“无家可归”的状态,许多教师就将自己消融于海德格尔(Heidegger,M.)所说的“常人”这一非本真的存在状态之中,宁愿放弃“成为自己”的本真存在方式,以获得安身立命之所。3.自我批判意识严重不足从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自我往往是一种被客体化的、规训的主体,虽然外在制度为教师提供了更多自主与选择的可能空间,但属于自我的观点却被屏蔽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