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音乐与戏剧(一)

第十课 音乐与戏剧(一)

ID:41368610

大小:3.05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8-23

第十课 音乐与戏剧(一)_第1页
第十课 音乐与戏剧(一)_第2页
第十课 音乐与戏剧(一)_第3页
第十课 音乐与戏剧(一)_第4页
第十课 音乐与戏剧(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十课 音乐与戏剧(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来啦来啦~第十课音乐与戏剧(一)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what'sthis?一.京剧1790年起,四大徽戏班先后进京,带进了二黄腔;19世纪初,湖北汉戏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又加进了西皮腔。西皮、二黄的合演,为京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其后,徽班在艺术上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自己在艺术上渐趋成熟,京剧正式形成约在1840年以后,其唱腔板式基本完备,语言也已形成自身的特点。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全国性戏曲剧种之一,约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京剧《红灯记》铁梅唱段)二.豫剧由于地方色彩、方言语音的不同,豫剧在河南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声腔派别。大体可分为豫东调

2、和豫西调两大系统。豫东调流行在开封、商丘等地。发声多用假嗓,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流丽清亮,旋律开朗热情,多花腔。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发声用真嗓,男声苍劲深沉,女声较婉转圆润,旋律朴实无华。原名“河南梆子”,又叫“河南高调”。一般认为,河南梆子系明末清初时秦腔传入河南后,与本地民间音乐(民歌、河南曲子等)相结合过程中逐渐蜕变而成的。这张海报同学们应该很熟悉吧~那么,接下来,我们大家来一起欣赏一下咱们中国豫剧中的《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豫剧《花木兰》选段三.黄梅戏曾有黄梅调、二高腔、怀腔等名称。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省。起源于湖北黄梅,成长在安徽安庆地区。本世纪

3、初仍保持锣鼓伴奏的“三打七唱”形式,即三人操打击乐器兼帮腔,七人演唱,四十年代始试用胡琴托腔。有“花腔”、“彩腔”、“主调”等三类腔调。基本都是五声音阶,用自然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董永唱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已被搬上银幕的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制成唱片的唱段和出版的剧本、乐谱有数十种。四.评剧评剧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个剧种。它的形成年代很近(约于1910年左右),流传地区很广,华北、东北诸省及山西、山东等地都有它的影响。评剧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它的前身来自河北的“对口莲

4、花落”和东北二人转。再后又吸收京剧、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评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评剧的唱词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唱腔自然流丽,口语化。《刘巧儿》原为陕北著名说书艺人韩起祥根据真人真事所编的《刘巧儿团圆》,50年代改编为评剧,由著名演员新凤霞演刘巧儿,大受欢迎,其中主要唱段在北方几乎家喻户晓。故事是说少女刘巧儿早就有对象赵振华,但因其父贪财,退去旧约将刘巧儿卖给了丑财主王寿昌,乡政府不知底细错判此案。后来,地区专员下乡依靠群众弄清事实,才使刘巧儿与赵振华喜结良缘。本课选听唱段表露了刘巧儿对赵振华的爱慕之情。曲调来自东北二人转。曲调流畅、很口语化。语调的表现方法很强,生动真

5、切地表现了刘巧儿内心喜悦的神情和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评剧《刘巧儿》选段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小吴老师给你讲解了几种中国戏剧艺术?这些知识你都吸收了吗?THEEND.THANKYOU!~O(∩_∩)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