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在一本《读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曾在欧

记得曾在一本《读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曾在欧

ID:41272973

大小:4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8-21

记得曾在一本《读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曾在欧_第1页
记得曾在一本《读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曾在欧_第2页
记得曾在一本《读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曾在欧_第3页
记得曾在一本《读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曾在欧_第4页
记得曾在一本《读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曾在欧_第5页
资源描述:

《记得曾在一本《读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曾在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记得曾在一本《读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曾在欧洲快车上遇到一位埋头阅读尼采、并能情不自禁地用英语背诵孔子语录的女士,作者以为她是什么文化人,后来才了解,她原是瑞士的一位理发师。作者在德国还认识一位杜甫迷,他收集有大量的多语种的有关杜甫的资料,并曾前往中国数次,带着一本中国历史地图册,遍寻杜甫当年的足迹,然而,这并不是一位汉学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已退休的中学化学教师。  看完这个材料,内心不禁发出深深的感叹,并由衷地感到折服:这才是真正的高素质。为什么外国人荣获诺贝尔大奖,仅仅是硬件比较强?不!为什么外国人的素质强于中国,而中国人骨子里被人瞧不起(最近,有人纷

2、纷撰文,说中国人曾有三次机会获此殊荣而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表明中国人素质并不比外国人差。当然,即使获奖了,是不是就表明素质高了呢?未必。个别不能代表全部,要提高的是全民整体素质)?素质是天生的吗?不是,是后天的教育形成的。记得也曾在一本外国小说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然而,反观我们的学生,拿出一篇文章,很少没有错别字的。你如果去问街上卖菜的,杜甫是什么人?对方会向你投去怪异的目光,不骂你神经病才怪呢!你不要问卖菜的,杜甫是谁了,你就是去问中学生:当今有几个真正知道歌德、亚里士多德的?有什么样的人文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素质;有什么样的素

3、质,就会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素质!当我们叹息于中国足球队在十七届世界杯赛场的表现与韩国、日本特别是塞内加尔(该国也是首次参加世界杯)等有天壤之别时,当我们为身边的造假、盗版等被人侧目的现象甚嚣尘上因赢得了暂时的所谓效益而被视为创新时,都会引起我们的思考。  现在,我们国家自上而下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整个国情,目前面临的处于瓶颈状态的就业形势,就业竞争支配并扭曲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习目的。所以人们不敢大手大脚地实施素质教育(至今也未研究出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模式,挂羊头卖狗肉的不少),又不敢大张旗鼓、明目张胆地去推行应试教育。结果,有人认为,目前是

4、偷偷摸摸的应试教育,四不象的素质教育;是人在曹营(素质教育)心在汉(应试教育)。  面对这种令人尴尬而窘迫的状况,我们应该怎样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对待应试教育?  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两者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一对不相容的矛盾体呢?  据外国有关人士所云,素质教育就是如下的教育:通过素质教育使人们具有开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社会的适应力,有个性和各种特长、协作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  根据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古代人的素质,从大处来看,是具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是精学“诗”“书”“礼”“易”“

5、乐”“射”;从小处来看,琴、棋、书、画,样样皆通。上世纪末,由于提倡和国际接轨,人们曾这样做和说,具备新世纪素质的人必须会一门外语,会开汽车,会电脑。现在人们又提出要擅长口才,加入WTO以后,又要求人们具备新的能力。  一言以蔽之,我国素质教育应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礼貌周到的言谈举止,健康的身心,与时俱进的能力。  什么叫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就是为了适应选拔考试而进行的教育。  应试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其实,从宽泛一点的意义上来讲,应试就是考试,考试是一种评价手段,在我国的历史更久远,可上溯到古代春秋时期,在我国的最早的典籍《学

6、记》就有“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的句子,汉代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更加完善,学校拥有根据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等第、决定学生的升迁和去留的规定。由此派生的这种教育可以看成是应试教育的雏形吧。将考试作为一种鉴定和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则是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由此产生的教育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应试教育。所以科举制度是应试教育的温床,人们为了做官成为有地位的人而竞逐于科举之门,从而考出了“十万进士”、596名状元。现在人类(特别是我国)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的择业竞争(世界上其

7、他国家也有爱好某种职业而去走应试的门,法国早在1791年就参照我国科举制度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全国每年的高考成了最公平、最公正的选拔人才的有力之举。所以,有人说,只要高考存在一天,只要有考试存在(无论什么样的形式),应试教育都不会消亡。  在当前的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尽管有人认为,素质教育面对的是全体,提高的是全民的素质;而应试教育倾向的只是一部分,尽管建国以来,已有2500(加上今年330万则为2830万)万人以上中榜(以后还会更多),也尽管高考由过去的独木桥变成了如今的宽带网,但是高考不可能让所有人都金榜题名(真正意义上的),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