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42508
大小:3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20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本田雅马哈之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本雅之战本雅之战,即爆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日本本田与雅马哈公司之间的摩托车市场之争,被称为摩托车行业的第一恶战,又被称为“近代日本工业领域最残酷的一次竞争”。尽管这场历时两年的恶斗以本田大获全胜而结束,但在这一“经典之战”中,双方均展示了高超的战略技巧。对这场经典的本雅之战双方所采用的战略、战术进行回顾与分析,将对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背景分析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时的日本摩托车市场以每年40%的势头增长,行业的首席宝座数易其主。最初是东发公司,其占有率为22%,本田居次席,为20%。但在此后,面对迅速增
2、长的市场,东发公司一直对扩大生产下不了决心,固守旧志。而本田则力求与每年42%的需求增长率相适应,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使年销售额增长了66%,并为此果断筹措了大量的银行贷款。而东发则自恃第一,安于现状,没有把本田放在眼中。这样本田才能充分灵活地运用“先发制人”战略迅速降低成本,从而在摩托车市场争夺中,占据优势。5年时间内本田取得了摩托车行业稳固的霸主地位,夺得了44%的市场份额。这时摩托车市场的年增长率已下降到9%,面对本田的咄咄之势,东发再也无力回天。在让出首席宝座后,东发一败涂地,终致破产。本田自此则不断发展,实力益发雄厚。到20世纪70年代
3、,日本的摩托车市场基本上是四分天下,依次为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其中,本田在日本本土上的占有率高达85%,稳居宝座。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世界摩托车市场需求的增长明显减缓。为此本田决定开拓新的生产线———进军汽车市场,实行多元化经营。而当时的日本汽车行业还很不景气,为了防止新事业的失败,本田不得不将公司里最好的设备、技术力量和优秀人才投入其中,从而使得摩托车部门出现空虚和停滞的状态。但本田万万没有想到,此举竟导致了近代工业领域的一场“经典之战”。双雄鏖战 就在本田致力于汽车生产,无暇顾及摩托车业务时,原来居摩托车行业老二的雅马哈公司,认为
4、这是一个竞争世界第一的好机会,为此它不惜一切代价积极拓展摩托车市场。在雅马哈的猛烈攻势下,本田公司节节败退。1970年本田的销售额以3:1领先于雅马哈,到1979年本田的摩托车销售额一直没有增加,雅马哈公司则将本田公司领先的程度从3:1降到了1.4:1。在1970年初,雅马哈只有18种车型,本田有35种。到1981年雅马哈是60种,本田是63种,雅马哈的市场占有率与本田已不相上下。1981年,本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到了40%,而雅马哈则由原来的10%左右增加到35%左右,即把本田失去的全部份额据为己有了。后来,二者的差距又进一步缩小为1个百分点
5、,本田为38%,雅马哈为37%。再往前走一步,雅马哈就将超过本田,夺得头把交椅。 在胜利面前,雅马哈的决策者们认为自己的羽翼已丰,向本田发出了挑战。1981年,雅马哈的经理公开露出拿下本田的意图,并说:“本田正在拼命推销汽车,有经验的摩托车推销员几乎都集中在汽车部门,我们可以在摩托车上与它一决雌雄。只要有生产能力,我就可以击败本田。”基于这样的思路,同年8月,雅马哈公司总经理日朝智子宣称:很快将建一座年产量100万台机车的新工厂,这个工厂建成后,将可以使雅马哈总产量提高到每年400万台,超过本田20万台,那时本田公司将让出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假如
6、其新厂的摩托车在日本可以全部销出,雅马哈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就将接近60%。因此,1982年1月的一次会议上,雅马哈公司董事长小池表示:“本田与敝公司之间决定性的差距,在于我们强大的供给能力。我们将以新的产量超过本田。身为一家专业的摩托车厂商,我们不能永远屈居第二。一年内,我们将要成为国内最大的厂家。两年内,我们要称雄世界。” 面对雅马哈的挑战和攻势,本田怎能善罢甘休?本田的董事长河岛早在1978年就在《日经新闻》上暗示:“只要我当社长一天,本田就永远是第一。”1982年元月,当雅马哈公司挑战性的言论传到本田决策者的耳朵里时,他们迅速作出决策:在雅
7、马哈新厂未建成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予反击,打掉他们的嚣张气焰。一场被誉为日本工业领域最残酷的战役打响了。 从商战一开始,本田就采用了大幅度降价策略,增加促销费用和销售点。在竞争最激烈时,一般车型摩托车的零售价,降价幅度都超过1/3,以致一部50CC的本田摩托车价格比一辆10变速的自行车还便宜,但由于本田公司除摩托车生产外,还有汽车生产,特别是80年代初汽车销售稳定上升,因此,“东边不亮西边亮”,它完全可以通过汽车的盈利来弥补摩托车价格战的损失,最终达到打击雅马哈、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雅马哈公司则是一个专业的摩托车生产厂商,它的生存完全依赖摩
8、托车。因为投资建厂造成企业的成本投入较大,如果采用与本田公司相同的降价策略,公司本身是无法负担的,但如果不降价或降价幅度较小,那就只有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