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93637
大小:3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18
《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及其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及其原因邵阿利回郭镇清中小学论张爱玲作品的苍凉及其原因一、苍凉背景下的美丽“苍凉”是张爱玲的一种风格,就像她在《自己的文章》里说的“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忆,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是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她不像詹姆斯、巴金那样一生都在创作,可就仅仅那么几年她却也写出了那么多才华横溢的作品。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
2、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他乡。也许正是这些经历让她的作品更有一种苍凉而凄美的韵味。张爱玲是感悟型的作家,她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理念介入创作,也不愿利用作品来说教或宣传,她所热衷于表现的主要就是她对人
3、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当然还有作为小说家的文字创造的冲动和成就感。她是一个创作个性非常鲜明独特的作家。我们解读张爱玲,就应当关注她的特殊性。当然,如果我们在充分欣赏和领略了张爱玲的作品的情调和意境之后,要跳出来,做一些比较理性的归纳,那么我们大致可以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她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总背景,那就是衰落中的文化,这也是时代冲击下不断委顿的中国封建文化的缩影。喜爱张爱玲《传奇》集的读者,很自然地能想像到其对女性内心的稔熟。“40年代的张爱玲,用她细腻敏感的笔触,编织出一个个女性的传奇和生命故事。”一部《传奇》就是一部
4、关于女性自身的写真。在这部集子里,张爱玲为我们精心描摹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这其中有为生计而人在屋檐下的纯洁女大学生“葛薇龙”(《沉香屑第一炉香》),也有在亲情与爱情中疲惫奔忙的青年女性“白流苏”(《倾城之恋》),有在黄金枷锁中痛苦挣扎的妇人“曹七巧”(《金锁记》),也有于婚姻与爱情中深陷泥潭的“白玫瑰”和“红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笔下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女性,在这群女性群像中,我们得以望见女性世界在男权社会中的溃败。“葛薇龙”在与浪荡公子“乔其乔”的恋爱中,饱含着一个出身低微的女人的心酸。“白流苏”在丈夫死后被家人鄙弃
5、,无依无靠,与“范柳原”的一场彼此游戏的感情纠缠更是裸露出一个女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无助。而《茉莉香片》中“聂传庆”的母亲,则是张爱玲为女性展示的一幅大众素描:“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这就是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形象一瞥。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多是时代夹缝中的没落淑女。她们往往出身败落的大家庭,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旧式的妻道“训练”,但惟独没有自立于这个已经变化了的时代与社会的本领,在时代浪潮的涤荡之下,每个人都在努力抓住一个看似可靠的婚姻,做“女结
6、婚员”是她们的唯一出路。张爱玲对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生在这个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后回到娘家,终日被兄嫂冷嘲热讽,成了这一家男男女女的眼中钉。范柳原由于一场不负责的海外恋便有了他的存在,等父亲死后,他远涉重洋回来继承遗产,但庶出的他根本成不了家族的正式继承人,两个旧家庭的弃儿,茫然中抓住了对方,犹如攀住了救命稻草。一个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把恋爱当作调剂,视"女人为鞋底的泥"的公子哥,一个是为了寻依靠,迫切要把最后的资本--三十岁的青春--再进行一次交易的女人,
7、上演了一出真真假假、若即若离、费尽心机的爱情游戏。他们在心的浮面进行调情,互相吸引、挑逗,进行着无伤大体的攻守战。他们本无真心,然而后来竟缔结了婚约,也仅是契约而已。"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在倾城中爱恋,恋爱使城市倾毁。在城市的倾毁中,在文明的毁灭中,他们才有了"一点真心",被封锁的情感"只有在毁灭的刹那,或许才无所顾忌的释放"。但那"一点真心"也不见得有多可靠,他们婚后回到上海,范柳原"把他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人的女人听。"白流苏也还是"有点怅惘"。张爱玲已经没有劳伦斯那般的信心,藉
8、爱的宗教以拯救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她无力地注视着故事的尾巴被炸掉,怅惘是流苏的,也是作家本人的。这种意识来自她早年的生活经历,来自没落之家后裔莫名的失落感,来自对动乱环境的“乱世”性质的感怀。于是,除了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