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93617
大小:4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8
《论元代边塞诗的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元代边塞诗的特征罗海燕 摘 要: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其源远流长,肇自《诗经》,盛于有唐一代。而至于元代,由于时空的巨大转变及创作主体的多元化,边塞诗被赋予了新的特点:首先是诗歌的远距离审美观照;其次诗歌关注内容的广泛丰富;第三是组诗形式的创新运用;第四边塞旧题的大量翻作。元代边塞诗扬弃了边塞诗的历来传统,在诗歌史上既耀出了自己的光芒,并给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元代;边塞诗;成因;特色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河北保定 071002 边塞诗,是一个历史概念。其内涵是随特定的时空环境改变而变化的。究其构成特质而
2、言,边塞诗首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次还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另外随时代的发展其文化性和时代性也愈加彰显。这些必要特质本身又是变动不居的,于是每个时期的边塞诗同时又是“这一个”,形成“一代之文学”。元代边塞诗的形成受到了传统创作的影响,但更是新的历史环境的产物。“元代边塞诗”,所以称其为“元代边塞诗”,不是只根据据之前的历史来判定,亦非从当下时空出发给其界定,而是在把握其本质的基础上,还原历史,回归客观的“元代人的边塞诗”。 元代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阔的朝代。正是由于这样特定的时空的影响,元代边塞诗的创作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3、 首先是疆域的扩大,让元代的边塞地域空前广大。在元人的眼中,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1],这样使得元代边塞不但指“长城一线向西北延伸到安西四镇这段东北至西北的边疆地区,”而是西北延至西亚之地(今阿姆河流域撒马尔罕一带),例如耶律楚材的《西域河中十咏》、《庚辰西域清明》、《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四首》、《西域尝新瓜》等等,其表现地域直至塞上草原。向东,元人征服高丽使其成为附庸,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步迹,例如虞集的《赠别兵部崔郎中暂还高丽即回中朝》、张翥的《送式无外归高丽》等记录了元人的高丽之游。向南,元人也做了史无前例的开拓,南边跨大理远至越南南方之地。
4、例如张翥的《送刘侯赴大理》诗中“万里南云入马蹄,蛮酋迎拜过阿黎”写出元朝政府派人治理大理的境况,陈孚的《安南即事》写其受诏到交趾问罪的情状。 其次,元在一统过程中,先后灭掉西夏、金、南宋,三家归元,这使得有元一代,尤其是初期的诗人群体呈现出多元化,他们或由金入元,例如元好问、李俊明、郝经等;或由宋入元,例如方回、戴表元、赵孟頫、黄庚、方夔等。此外还有一些诗人是虽曾身处金源却同情南宋但最终归元,例如刘因等。因此元代的边塞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对同样的边塞,不同的人反应甚迥。尤其是那些金宋遗民每睹曾经的或金宋或金元或宋元的边塞时多是百般滋味在心头,诉诸笔端,形成了有元一
5、代别具的不算边塞的边塞诗。之所以称其为“不算边塞”是因为元一统后这些边塞已非边塞;而又称其为“边塞”是因为创作这些诗时作者当时是视其为边塞的,且这些诗完全具备边塞诗的本质要素。 诗歌创作条件的变化,最终反映到“艺术产品”——诗歌文本上来,形成了有元边塞诗歌的独特的体貌特征。 首先,诗歌的远距离审美观照。 顾随先生在其《驼庵诗话》中曾提过,诗歌中就诗人即创作主体和关注对象关系而言大致分两种:一是诗人进行近距离观照完全融入其对象之中,物我一体,这样写出的诗情感浓厚却往往失之理思;二是诗人进行远距离观照和其关注对象保持了适当距离,这样诗歌虽见作家冷酷却得之能进行理性分析
6、[2]。元代边塞诗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作家远距离审美观照的作品,尤其体现在由金、宋入元的诗人的作品里。究其原因,这与元代诗人的多元化有关,尤其是那些自金、宋入元的诗人,他们不同于那些北方少数民族诗人以一种高扬的姿态来雄视边塞踌躇满志,豪迈慷慨,而是怀一种被动且无奈的复杂心态来面对曾经的边塞——金元辽宋边界,因此少了唐人那种慷慨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也无唐人那种因近距离审美观照而产生的身处边陲而心怀帝都之情,也没了唐人那种功业未就的惆怅和苦寒不甘的情调。这些诗人置身边塞,涌上心头的更多的是“往者不可谏”的情感和历史兴亡感叹。这样,他们就不由得与审美对象拉开距离,从而进行
7、比较可观的历史评判。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的刘因可为这方面的代表。刘因生于保定容城,“世为儒家”,且其祖父刘禀善金贞祐年间南迁,后来其父刘述于1232年携家北归,定居保定,之后入元。身处金源对宋怀有同情最后却入元朝,刘因的经历在当时既普遍又典型。刘因作过多首有关白沟的诗。白沟,昔日为辽、宋边界。其《渡白沟》 东北天高连海嶼,太行蟠蟠如怒虎。一声霜燕界河秋。感慨孤怀几千古。只知南北限长江,谁割鸿沟来此处。……仰天大笑东风来,云放残阳指归渡。[3](P163) 诗人临此边界,涌上心头的有悲愤:“只知南北限长江,谁割鸿沟来此处”;有痛心:“当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