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73161
大小:6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18
《荷塘月色(精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荷塘月色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时代背景及作家作品。2、揣摩作品典雅清丽、生动传神、富有韵味的语言。3、理清散文情与景的关系。(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2、培养学生整体整知和揣摩语言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了解作者不满社会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四)美育渗透点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品味欣赏:1、语言层面,体会朱自清先生散文口语化的特点,领略其声韵美、绘画美;2、文学层面,领略作品独特的意境美,理清情与景的关系;3、文化层面,从中国历代文人笔下的荷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入手,引
2、导学生领会作品所寄寓的人格美。二、学法引导1、纵向伸展,循序渐进,即按“写什么——如何写——为何写”的层进梳理与重点品味相结合。2、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体会,逐步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初读时,理清作品的大致轮廓:想起荷塘——月夜游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归来。再读时,应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结合语言环境揣摩本文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倾向,理清情与景的关系。借助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
3、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指导学生自读(教师可配以切合情境的轻音乐),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读出来,准确的感知全文文意。四、课时安排2课时8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要做好范读准备(最好配以音乐伴奏),作者及其相关资料、背景知识的搜集,并做成投影片,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自读使用。学生课前可回顾以往学习过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背影》,初步总结朱自清散文的风格特点;自读《荷塘月色》,能够说出本文的行文特点,划出认为精彩的语句,并能写出评析性的文字,提出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供讨论、交流。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整
4、体把握,理清思路。(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在20世纪文化史上,只有很少的学者能像朱自清先生那样广为人知。这多半是由于先生的《背影》与《荷塘月色》。在海内外凡是有华文教育的地方,大都要选这两篇散文作为教材。中国人熟知这个名字还因为毛泽东同志曾热烈赞扬先生“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看一看这篇美文能给我们哪些审美享受。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可先让学生就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朱自清的情况向全班同学介绍。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教师可将相关资料用投影打出:①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5、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先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本科哲学系。主要作品有:诗集《踪迹》(1929年)、散文集《背影》(1928年)、《欧游杂记》(1934年)等。朱先生既是著名的作家、学者,又是被毛泽东称颂的“民主战士”。②背景资料《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清华园西院。文章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
6、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曾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然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
7、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明白。”《荷塘月色》天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83、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1)听老师配乐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2)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勾、画。要求:①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③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予以点拔: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
8、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