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67888
大小:7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8-18
《中风 国家攻关标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一代)的产生与应用 -1983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组织中医临床专家讨论拟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详细内容],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临床验证。 -1986年该标准在泰安通过了专家鉴定,并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 -1987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在全国医疗单位试行。一代标准的主要内容 1.病名诊断 规定五大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 麻木。 2.病类诊断中经络——无意识障碍中脏腑——有意识障碍分为五
2、类证候 肝阳上亢,风火上扰;分为四类证候 风火上扰清窍;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痰热蒙闭心窍;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痰湿蒙塞心神; 气虚血瘀; 元气败脱,心神散乱。 阴虚风动。 3.疗效评定 采用积分法,对意识状况、言语、肢体功能进行评价,根据治疗前后积分的变化判断 疗效。 一代标准的作用与不足 一代标准的制定,使临床研究具有了可遵循的基本规范,提高了科研结果的可信性、客观性,在推动中医药规范化研究上起了重要作用,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被收入《中医行业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已在医疗、科研、新药开发中普
3、遍应用。 经过临床实践,发现一代标准的不足: ★标准对以颈内动脉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的概括,但对特殊类型病 变的脑血管病变不能较好地概括(如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 ★证候诊断因素的权重无明显的等级区分,疗效评定标准的概括内容不够全面; ★证候因素无定量化标准,影响研究结果及经验的可重复性。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如何既符合中医理论,又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客观性,亟待解决的是中医证候
4、的定量化、标准化问题。 ·80年代初期,中西医专家已开始对中风病辨证的定量化问题进行临床探索,1988年拟定了中风病辨证量表,并进行了初步临床验证。 ·1989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工作会议上,组织专家学者对中风病辨证量表进行逐条分析讨论,广泛收集了大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对量表中证候因素及其权重进行了论证与修改,确定了“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 ·1991年“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列入国家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在“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详细内容])。
5、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从证候学的观察和研究做起,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前瞻性研究方案,开展多中心、大样本、跨学科的临床研究,采用复习文献,专家商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应用数学、计算机衡量评价的技术路线,在“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及“中风病专家经验辨证量表”的基础上,对证候因素进行了筛选,并对中风病的证候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制定了《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形式与内容 ·建立了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六个证候因素; ·每个证候因素包含若干项具有
6、辨证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并根据权重赋予不同的分值; ·每个证候因素的各项最高分值之和为30分; ≥7分证候诊断成立 7~14分轻度 15~22分中度 ≥23分重度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临床验证结果 经验辨证与《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辨证对照研究: ·总体符合情况达到87.79%,证候可辨率为98.8%。 ·1663例双盲法对照验证,证候可辨率为95.79%。 ·200例中风病人与400例非中风病人对照研究,中风病人证候可辨率为96%。《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的研究制定 作为“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
7、诊断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详细内容])。二代标准的主要内容 病名诊断标准──五大主症基础上增加六个次症; 病类诊断标准──分为轻、普通、重、极重型(定量); 证类诊断标准──七类证候(定性); 疗效评定标准──以病类诊断的评分为基础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为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无变化、恶化。 二代标准的临床验证结果 498例临床检验,病名诊断符合率93%,病类诊断符合率为80.1%,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结果符合临床实际。证类诊断标准是从63种复杂证候组合中筛选出的
8、临床较为常见的证类组合形式,检验概括率为60.9%。 与一代标准的比较 病名诊断符合率提高了11.06个百分点; 病类诊断符合率提高了24个百分点; 证类诊断符合率提高了26个百分点。鉴别诊断 中风病应与口僻、痫病、厥病、痉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