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公共管理3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杨妍孙涛[摘要]如何完善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是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转变和完善的重要议题。跨界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反映了单一行政区污染治理方式与环境污染外部性特点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研究认为,环境污染是无法由某一地方政府独立而有效地解决的,需要建立跨地域、跨流域治理的有效机制,而地方政府合作机制是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关键词]跨区域环境治理;地方政府;政府间关系;合作机制[中图分类号]D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09)01-
2、0066-04随着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的提出,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入染导致江苏徐州市停水半个月,2004年河南安徽污水下泄了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完成污染减排指导致淮河污染的爆发,2005年发生松花江重大跨行政区水标的约束性目标任务。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污染事故,这些都从表象上说明目前我国流域管理体制尚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环保工作任务也愈加艰巨而紧迫。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在现有区域行政划分体制下,要解决跨区域环境污染的难(二)行政区间污染流转现象突出题,必须加强对区域环境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地方政府间合由于缺乏区域政府间合作机制及合
3、理的生态补偿机作的有效机制,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制,我国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十分突出。各种污染企业从沿一、跨区域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困境海和东部地区向内陆、西部地区转移,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运作机制复杂的系统工程。区基于追求短期利益为目的,制定环境优惠政策,吸引“三环境本身具有公共资源属性、外部性、空间外延性,这就决高”企业到本地投资,出现了污染项目从城市向农村、从发定了区域环境保护的整体性。“环境区域的范围限定在污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的趋势。污染企业的转移给当地带染的外部影响所能达到的最远边界,是一个边界相对模糊来经济效益的同
4、时,严重影响了当地环境,尤其西部地区往[1]的区域”,涉及多个行政区范围,因此跨区域是指跨越两往处于流域的上游地带,这就造成了区域性连片污染。个以上的政府层级所辖区域范围。从行政区域角度看,环“目前制约环境治理走向跨区域合作的有政治与行政境的整体性往往被不同行政区所分割。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经济与组织和社会诸多因素,究其根源还在于[3]水平差异、环境保护意识不同,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在跨区域现行行政体制的分割性”。跨界污染事件的频频发生反映环境问题上的决策差异,各地方政府从自身经济人利益出了单一行政区划污染治理方式与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特点的发倾向
5、于将政策调控范围模糊,难以界定的区域环境问题矛盾。环境污染无法由单个地方政府单独而有效的解决,的治理成本转嫁给他方,使跨区域环境保护很难达成一致任何一个政府的单一环保行为都将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地意见。在工业化进程中跨区域环境问题屡出不穷,成为造方政府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是解成环境污染的一大根源,主要表现在:决跨区域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一)跨区域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二、当前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合作机制及特点“我国河流污染问题严重,河水的流动把污染物扩散到区域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目前已经其他区域甚至全域,危害甚大。如淮河、海
6、河、辽河的中下形成长三角、环渤海、泛珠江三大经济合作区域。随着区域[2]游地区水域污染严重。”因流域的整体性和人为行政区划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合作也日益成为区域合作的一个重分割间的矛盾、排污的外部不经济性,使得地方政府在无强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寻求环境治理合作,并形成一制力协调解决环境问题的博弈中上下游地区难以合作,在定机制。如2003年11月,河海流域内的津、京、冀、晋、鲁、跨行政区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中低效甚至无效。2001豫、内蒙、辽八省区市的水利厅在天津共同签订《海河流域年江浙交界水污染引发的筑坝事件,2003年山东薛新河污水协作宣言
7、》,提出要建立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3本文系天津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与环境友好城市建设”(TJZZ071022)阶段性成果。662009年第1期总第283期公共管理大力促进流域内山、河、湖、库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制度化的决策机制,这就造成区域地方政府合作的高成本作。同年12月,吉、辽、黑、内蒙四省区决定联手治理松花江和低效率。-辽河流域污染,解决跨省区水污染问题。2004年6月,旨(三)由于各参与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环境目在促进长三角地区环保合作的“区域环境合作高层国际论标具有很大差异性坛”在杭州举行,论坛通过了《
8、长江三角洲区域环境合作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合作各方环境目标的差异,议书》,为打造“绿色长三角”提供了合作平台。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