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李丽娜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语文李丽娜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ID:41163050

大小:4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8

上传者:U-2437
语文李丽娜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1页
语文李丽娜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2页
语文李丽娜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3页
语文李丽娜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4页
语文李丽娜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李丽娜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西安市田家炳中学李丽娜一、教学目标⒈知识目标:⑴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⑵理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⒉能力目标:⑴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⑵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领会其艺术风格,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⒊德育目标:分析、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⒋美育目标: 感受散文的画面美、情调美、语言美及艺术风格。二、教学重点、难点:⑴理解散文的主要内容,探讨、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⑵体味散文的比喻、叠字、通感、恰当的动词的运用。⑶感受散文的画面美、情调美、语言美及艺术风格。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而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中却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呢?二、作者介绍1、作者介绍:(略)2、简介《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第6页 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同时,完成下列两道习题:⑴给后面加点的字注音:蓊蓊(   ) 脉脉(    ) 血脉(    ) 独处(  ) 袅娜(  )(  )  薄薄的(  )⑵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①带上门出去。(     )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④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2、配乐朗诵,学生感知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3、讨论:.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美点寻踪。1)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2)用词句美、语言美。3)情感很美教师总结:通过初读本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外观形态美,具体分析如下:(1)音乐美。“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谈的。”真是明白如话,自然流畅。读下去真的像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亲切切谈话。叠字叠词的运用在朱自清散文中更是俯抬皆是。例如第四段:(略)(2)绘画美。朱自清在描述他构想的生活意象时,是以绘画的线条、色调作为框架的。这样,散文便达到“有声画”的目标。例如:第六段:“荷塘的四面……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远景第五段:“高处丛生的灌木……画在荷叶上的。”——中景第四段:“叶子出水很高……出浴的美人。”——近景文章的四、五、六三个自然段,实在是三幅画面。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聆听朗诵,展开想象,再现情景;并通过讨论,理解画面的写景顺序,起点较低的班级,教师可先示例分析第四段,其它两幅画面则让学生在交互式讨论中完成或独立完成。精练优美的散文语言借助媒体反复出现。(3第6页 )建筑美。《荷塘月色》一文在起、承、转、合的关联中同样具有建筑美学流走、呼应、变化、和谐的特征。这就需要再从文中跳出来:沿着作者的脚步,我们一起从——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远——近——远外——里——外写意勾勒——工笔细描——随意点染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使夏夜无边的荷塘月色这一幅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层次里面有层次。4、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被称为“文眼”。问题2: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总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问题3: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师生共同明确。游踪:家——小路——荷塘——家5、配乐朗诵,学生再次感知。(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四、布置作业继续阅读课,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感情美。第二课时一、配乐朗读,体味情感。上一节课已基本把握作者感情,那么你还能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学生讨论交流: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③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6页 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教师补充:①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②句“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露出一丝的喜悦。③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④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境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也想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离痛苦的现实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⑤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想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教师总结: 情感活动是艺术思维中重要方式之一。“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别林斯基)我们常常能从朱自清的散文中感受到作者浓厚的情感。《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感情是较为含蓄复杂的,具有一种含蓄之美。它就像一根系住风筝的线,并不很明显,但始终存在;有时夹杂在写景中,有时直闪现。一会儿是淡淡的喜,一会儿是淡淡的愁。一种想摆脱而有无法摆脱的痛苦困扰着他。他把这种感情用语言传送给我们,让我们在对《荷塘月色》审美活动中感知它,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受到震动。可以说我们读这篇散文,读到的不仅仅是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仅仅是文中景色之美,更有心灵的战栗,它使我们更爱一切美好的东西。二、品析语言1、分析景物,体会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重要范畴。中国画和中国古典诗歌都强调这点。画家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朱自清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他的散文有不少具有这种意境之美。本文中更是出神入化。而“形似”中求“神似”,是意境的创造的基本要求。《荷塘月色》通感的运用恰如其分的表现出着一点。其实从审美角度来看,“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在审美活动中,运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第6页 就调动读者的通感心理,在想象中感知了文中景色的音乐般的美感。(意境的美同语言描述的景物之美也是紧密相连的,就这一点来说,它也就是语言美的一个方面。)2、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⑴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效果: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现实的境界。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⑶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效果:拟人的写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写出荷花的神韵。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见课后练习)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动词和叠词的使用小结:动词使用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叠词运用的效果:(1)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态美,色彩美;(2)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3)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总之,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从文字运用语音为其物质外壳来说,它与音乐有共同性。闻一多主张的诗歌三美之一就是音乐的美。《荷塘月色》的语言具有很浓重的音乐之美。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柔美,显得舒缓从容,如“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第6页 而整句和三句的交错,造成参差的美,这些使本文的语言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就像音乐一样。三、拓展引申。运用所学意境理论,赏析下面这首诗。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四、教学反思: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相反它具有数理化所不具备的审美性和情超性,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蕴藉之美,品尝语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第6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