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61997
大小:311.46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8-17
《《孙子兵法之势》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势篇《孙子兵法》之一、解题㊀什么是势?㊁为什么放在第五篇?㊀什么是势?势,古字书作“权力、权势”解。古写作“勢”,最早是用“藝”的中间部分,读作yi去声。表示一个人双手伸出跪地种植的样子,象形为“掌握住力”。后来作地位和权力用。执是“双手被铐或枷锁扣住的形状”,后来引申为持和掌握、掌管。《汉语大字典》说“势,从力,乃是运动之力,力奋发之极曰势”(但“力奋发之极”是冲发或冲击的力发出了还是待发呢?)。是否又如另一种观点所说“高速运动以加强冲击力和能量就是‘势’呢”?江贻灿在《势义探微》中说:势以形为体,形以势为表。形是战
2、争力量的外部形态,势是战争能量的释放形态。王皙曰:势者,积势之变也。善战者,能任势以取胜,不劳力也。势是积累多种有利因素而变化的态势。不是消耗有生力量盲目斗力,取巧?李靖认为“兵有三势”,即“气势、地势、因势”。宋朝兵学家许洞在《虎钤经》中提出“势之任者有五,一曰乘势,二曰气势,三曰假势,四曰随势,五曰地势”。郭化若《孙子译注》认为,《形篇》所论之“形”,实质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运动中的物质”,《势篇》所论之“势”,实质上就是“物质的运动”。也即《形篇》着重讲客观的物质力量,《势篇》主要论述主观指导上的出奇和造势。《
3、孙子兵法概论》认为:“所谓势,不是战斗中的形式、格式,而是战略的有利态势,战役中的有利布势”,也就是“战势”。《孙子校释》认为“势,态势、气势、形势。”《孙子校译》认为《势篇》主要是论述军队的运动。《白话孙子兵法》认为《势篇》是《孙子兵法》的军事指挥学的概说,是《孙子兵法》的“指挥论”。冷兵器时代“势”的基本要素:一是力量,二是地位、位置。冷兵器时代“势”的意义:释放则形成攻击力,静则是威慑力。形以势为表,势以形为体?势隐于形中,形展于势上。寓动于静形,化静作动势。形是力量的储备,表现为未动之静;势是力量的运用,表现为
4、既动之威。前者是运动的物质,后者是物质的运动。孙子所论的“势”——1、“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计篇》)2、“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势篇》,以下同,略)3、“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4、“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5、“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6、“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如转木石。”7、“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8、“故兵无成势,(水)无恒(常?)形。”(《虚实》)9、“远
5、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地形》)10、“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地形》)《孙子兵法》全文用15个“势”,几乎都是比喻手法借物明意,没有前后一致、准确的解释,甚至是以势释势,为什么会这样?不能确定。但可以归纳孙子的“势”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动势、态势、气势和位势,前三种好比物理学中的“动能”,最后一种好比物理学中的“位能”。现代物理学原理说动能等于物体重量与所含势能之积。另外,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重量、高度和重力加速度成正比。所以我个人认为孙子的“势”——不是纯物质的“力”(动势、态势、位势),也不是
6、纯精神的“气”(气势),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也即“力(能量)与巧(时机)的恰当运用,智(诡道)与勇(实力)的辨证统一”。㊁为什么放在第五篇?①不能割断上下文(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篇?只有十三篇?还有很多篇?)李筌曰:陈已形成,如决建瓴之势,故以是篇次之。高屋建瓴张预曰:兵势已成,然后任势以取胜,故次《形》。始计:统筹全局。讲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五事)和战争的辅助因素(因利制权,诡道十二策)。作战:战争的物质基础。“兵贵胜不贵久”、“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谋攻:最根本的战略原则。上兵伐谋;谋攻的基本策略;不战而屈
7、人之兵。以上三篇是立足于战争的全局作总的思考,提出的都是关系战争全局性战略原则,以下开始进入不同形态的战争形式,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殊争斗,有理论原则,也有具体方法。(军)形、(兵)势、虚实:主变幻,目的是克敌制胜。军争、九变、行军:主要阐述作战中的原则与方略。地形、九地:战争中的地理因素。火攻、用间:具体的战争手段。②《孙子兵法》及孙武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二、正文通读孙子曰:凡治(治:治理,管理)众如治寡,分数(分,编制;数,人员)是也(总体来讲,治理大部队和小部队是一样的,只是组织编制问题);斗(斗,使人斗,也即指挥
8、战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形,古时战场上眼睛可以看到的信号;名,耳朵能听到的号令,泛指部队的旌旗号令。指挥大部队和小部队也是一样的,只是指挥、使用旌旗金鼓号令的问题);三军(虚指众多的部队)之众,可使毕(宋本十一家注译本予以订正“必”为毕,本意是“古时田猎用的长柄网”,后来用为网罗无遗,引申为全、尽,如真相毕露)受敌而无败者(可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