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

ID:41145679

大小:6.37 M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8-17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_第1页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_第2页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_第3页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_第4页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制作人:马能符彩云第一章合肥盆地地质概况合肥盆地是中国东部目前勘探程度最低的一个大型盆地,它位于安徽中部,东经116。~118。和北纬31。19’’~32。40”,介于大别山、张八岭、凤阳山区和四十里长山之间,东西长约200km,南北宽约2.3x104km2(以龙梅断裂为界),是一个整体呈近长方形、大型中新生界陆相盆地。行政区划包括个合肥、六安、颍上、霍邱、寿县、长丰、肥西、肥东、舒城、金寨以及霍山等12市县。合肥盆地西南与大别山脉相邻,海拔在1000m以上,东南侧为巢湖,其东侧、北侧以及西北侧为低山、丘陵,盆地内部是属于分割长江和

2、淮河两大水系的大片的低缓江淮丘陵,总体上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之势,盆地内部发育了自南向北和自西向东的两大水系,地面则大部分为第四系掩盖。(图1-1)第一节大地构造位置合肥盆地东西长约200KM、南北约150KM,总面积2.3.104KM2。盆地东以郯庐断裂与张八岭隆起相邻,南抵大别山构造带,北以寿险-定远断裂与蚌埠隆起相接,西北与长山隆起相连,西南与信阳凹陷相通。大地构造上夹持于大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两大构造体系之间,是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相互碰撞作用下形成的中、新生代山前陆相残留沉积盆地。经过全盆地的重、磁、电、地震及地表地质工作,目前合肥盆地的边界得到了确定,即东界为郯

3、庐断裂,南界为大别造山带北缘的龙梅断裂,西界为吴集断裂,北界为寿县断裂、定远断裂(图1-2)性质构造层名称接触关系构造运动盖层第四系-新近系不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不整合喜马拉雅期燕山晚期印支运动皖南、凤阳、蚌运动古近系-上白垩统下白垩统-侏罗系基底古生界-上元古界上元古界第二节构造层划分各构造层系自上而下分述于下:(1)第四系-新近系构造层:第四系广布全盆地,新近系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北部颍上一带,均属于陆相沉积,产状呈水平状,与下伏各构造层为不整合接触,厚度0~500m。(2)古近系-上白垩统构造层:主要分布于大断裂的下降盘,陆相沉积。在盆地东北部定远凹陷与下

4、伏下白垩统-侏罗系构造层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此外在其他一些大断裂(蜀山断裂)的下降盘,也见到与下伏构造层为不整合接触,有的为假整合接触,残留厚度0~4500m。(3)下白垩统-侏罗系构造层:早期下侏罗统沉积主要局限于盆地东南缘,并向北西方向上倾超覆,至中上侏罗统沉积时,其范围几乎扩大至全盆地,沉积下白垩统时,范围可能有所收缩,目前残留的下白垩统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大桥凹陷中。构造层为陆相沉积,与下伏各构造层均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本构造层残留厚度0~600m。(4)古生界-上元古界构造层:上元古界-古生界沉积后,因遭受印支运动强烈的挤压、冲断、剥蚀,目前残留的部分,主要

5、分布在中部肥中断裂的两侧。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以海相沉积为主,上古生界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残留厚度在盆地北部约0~6000m;盆地南部最厚处达10000m。(5)上太古界构造层:本构造层为结晶基底构造层,以各类片麻岩为主,厚度巨大。第二章合肥盆地地层由于合肥盆地所处的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合肥盆地地层沉积发育具有很大的复杂性,重点是对合肥盆地中新生代地层进行系统论述。第一节合肥盆地前中生界地层1.肥北地区前中生界地层在盆地北侧为淮南复向斜及凤阳山区,西北、侧为四十里长山,其出露的地层为典型的华北地台南缘古生界和上元古界沉积岩,下元古界和上太古界变质岩,其发育的主要地层有:上太

6、古界霍邱群、下元古界凤阳群、青白口系八公山群、下震旦统徐怀群、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各层特征具体见特征表2-1。2.肥南地区前中生界地层盆地南侧及西南侧为北淮阳褶皱带及大别山隆起,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有上太古界大别群(深变质)、下元古界卢镇关群、下古生界至上元古界佛子岭群(变质)和石炭系梅山群(浅变质岩系),其发育的主要底层有:上太古界大别群、下元古界卢镇关群、青白口系佛子岭群、石炭系梅山群,各层具体特征见表2-2。3.肥东地区前中生界地层在盆地东侧及东南侧为张八岭隆起,其间以郯庐断裂带为界。张八岭隆起主要出露上元古宇至元古宇变质岩。其中在盆地东部肥东一

7、带也有上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地层,其发育的主要地层有:上太古界阚集群、下元古界肥东群、中原古界张八岭群。中新生界柱状图.第二章合肥盆地中新生代基地构造特征合肥盆地的基底是一个不同构造类型的基底的叠合与复合,并且分别以肥中断裂和六安断裂为界可将合肥盆地前中生代基底划分成三部分:北部为华北台地型,由变质结晶基底霍邱群、凤阳群与华北南侧的大陆边缘性沉积组成;南部为北淮阳型,由大别群、卢镇关群、佛子岭群(Pt3-Pz1)及梅山群(石炭系-二叠系)组成。(图3-3)合肥盆地构造演化.第三章合肥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作为一个中新生代大型含油气性盆地,合肥盆地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