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山与断块山

褶皱山与断块山

ID:41137370

大小:27.0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7

褶皱山与断块山_第1页
褶皱山与断块山_第2页
褶皱山与断块山_第3页
褶皱山与断块山_第4页
资源描述:

《褶皱山与断块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褶皱山与断块山》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鞠躬),我是____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褶皱山与断块山》(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6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褶皱山与断块山》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部分通过褶皱山、断块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与变化的,是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案例。上一节教材已经详细地介绍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这位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

2、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分析和演示各种山地的形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比较和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依据:是新课标要求的重点,对生产活动中工程的选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褶皱和断层

3、的成因和地貌表现。依据:形态与地貌容易混淆。二、说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技能;同时他们思维已经过渡到理智型,独立思考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对地理知识和现象的认识也过渡到本质的理解和规律的探究。教师应抓住学生特点,由浅入深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采用多种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来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习过程。三、说教法: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如下:启发式教学为主,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四、说学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归纳法。

4、五、说教学过程:(一)说新课导入:用不同类型的山如喜马拉雅山、华山、庐山、富士山等山地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在欣赏山的外形美的同时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二)说新课教学环节安排: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学生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归纳小结、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5个环节。在自主预习环节,学生了解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形成和形态。在合作探究环节,师生合作探究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判断;举出工程选址的例子,让学生说出选择背斜还是向斜并说明理由。指导阅读断层示意图,分析断层处的特征,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归纳小结环节,由学生总结本课主要

5、内容,并简单阐述。其他学生可补充。课堂练习环节,设置几道基础的选择题和综合题巩固新学习的知识,增加学习信心,精选少量高考真题,扩充学生视野,培养高考意识。布置作业环节,查阅资料,在野外考察时,如何判定断层?(三)说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对于褶皱山的形成,可指导学生现场演示水平挤压课本来理解;对于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可展示被侵蚀前后的两幅褶皱示意图,让学生比较分析,归纳出判断依据;对于背斜和向斜对工程选址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说明选择的理由。对于断层的形成,可用多媒体设置动画效果理解;展示典型的断块山图片如华山、庐山、泰山和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图片适当补充地垒和地堑的概念。指

6、导学生观察断层示意图,分析得出断层的特征。让学生合作讨论,哪些工程在断层处是不合理的,并说明理由。六、说板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