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体感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体感知

ID:41092246

大小:12.0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6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体感知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体感知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体感知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体感知_第4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体感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这么多的鸟在一起,一定很壮观吧!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的介绍去广东新会市天马村天马河,看看河心岛上有500年左右树龄的大榕树是怎么样成为鸟的天堂?(课件展示“大榕树”的全景)板书:鸟的天堂2、学生介绍作者巴金,教师作补充。3、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2)交流自学感受: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4、检查:(1)读带有生字的句子。(2)认读生字,正音。(3)用一句话谈对鸟的天堂

2、的感受。(三)理清文脉,小组讨论。思考:作者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景象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具体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作者曾()次坐船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经过;第二次是()经过。因为经过的()不同,看到的()也不同。第一次经过只看到(),却没看到()。第二次经过的时候听到了(),又看见了()。这使作者信服那枝叶繁茂的()真是()。(四)朗读体验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重点品读,感受本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2、同桌的同学进行朗读交流、畅谈体会。3、交流朗读的感受。师

3、:我们知道了巴金爷爷去了两次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鸟)(括号里的词由学生接)。(五)研读赏析a)了解大榕树的奇特美丽(1)出示大榕树插图,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大榕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2)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说说大榕树的特点。引导学生用“我从句子中的……体会到……”回答。(3)学生快速朗读文中描写大榕树的部分,找出重点句体会大榕树的茂盛。学生回报后,师归纳以下几句进行重点体会。(4)投影出示以下句子:A.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

4、地上,伸进泥土。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从“不可计数”可以体会到枝干数目非常多,树很大。师: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呢?谁查找到这方面的资料(生:一万多平方米)我们的教室有56平方米,你们算一下,大榕树相当于多少间教室?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表)B.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师: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假如你没有,那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新的生命在颤动,你是怎样理解的?生回答。师:榕树的颜色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十分旺盛

5、。所以坐着不由的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5)领悟作者静态的描写师:作者看到这大榕树也深有体会,不由地发出赞叹(学生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从大榕树的枝、干、叶进行了描写,这种描写方法就叫静态描写。板书:静态(6)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师:现在,让我们细细品读,感受大榕树的静态美。a)感受众鸟纷飞的景象师:“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当你读到这里,你的脑子里会想些什么呢?(生:鸟的天堂里有很多鸟),那到底有没有鸟呢?让学生快速地默读第12、13自然段。(1)学生默读第12、13自然段

6、。(3)教师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姿态的鸟,构成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写,这是动态描写。(4)指导朗读。请4人一小组,选句朗读,体会鸟的天堂由静态变得热闹的情景。(六)问题探究师:看到这一株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的感受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1、学生齐读最后一段。2、师:你读懂了什么?有疑问吗?(引导学生发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却没有引号呢?3、学生分小组讨论。4、生汇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