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57147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5
《高效课堂更应洋溢出浓浓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效课堂更应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摘要: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道,高效课堂更应具有浓浓的语文味。把握住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才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主脉。语文味的首要特征就是读,这是课文教学的基础;要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要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引发情感的共鸣,这是语文教学散发的持久魅力的
2、源泉。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味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道,高效课堂更应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大家在评课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好像脱离了主题,语文味淡了。”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住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使得语文课堂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我认为这才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主脉。否则,就如同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不知自己漂向何方,缺乏听说读写训练的课堂,就是无效课堂。每到上公开课,一些老师总带着一种求新、求奇的态度来备课、上课。他们搜肠刮肚,想出各种妙招,于是,
3、课堂上“精彩纷呈”,学生就是一个个演员,老师则是导演,整堂课热热闹闹,行云流水,表演的味道太浓,但他们没有在“读”上下足功夫,虽然也有一些所谓的“读’,但也只是遮人眼目,没有射中要害。所以也就失去了语文的真味,那还谈什么高效课堂。现象一:不少开课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音像信息,把一些图片、影视作品片断拿来运用到课堂上,让语文课变得象听音乐、看电影般有趣。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课堂时间被用来播放音像,老师的“满堂讲”变成“满堂放”,学生看得挺有意思,但读书时间越来越少,诵读声音越来越小,以前
4、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气氛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已岌岌可危。现象二:时下开课的教师,追求的是“课堂气氛活跃”。什么叫“活跃”?就是问问答答,你说,他说,大家说。发问之后,举手如林;回答之后,掌声四起。为了达到这种气氛,开课者费尽心思,甚至不择手段,也就不足为怪了。包装与演戏,是当今公开课为追求“活跃”而犯的通病。开课教师常常讲究包装,上课表演性强,做秀给听课教师看。课前大都把问题透给学生,以便课堂上能准确回答;选好口齿伶俐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大显身手;讲课时按操练好的程序“复制”,只要求学生按
5、部就班。期间,教师不时来些俏皮话或成人笑话,对能回答问题的同学肉麻吹捧。一节课下来,居然也热热闹闹,掌声不断。现象三: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的拓展与延伸,特别在公开课中,为了延伸而延伸,把课外延伸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似乎担心如果哪一节课没有贴上这一标签,就会被评课者判为不符合课改理念的陈旧课型。所以一节课时间再紧,内容再多,必定安排哪怕三五分钟来“延伸拓展”。语文教学要以课文的的言语形式为纲,提高语言的驾驭能力。我们应当在形式与内容的联结中把握好语文的本性,不让语文课成
6、为政治课、实践课、历史课。直言之,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语文聚焦于“怎么说”,而其他课程则是“说什么”。因此,语文课即使学的是哲学论文,也不能上成哲学课,就像《看云识天气》,不可上成气象课。仅仅关注课文“说什么”,不是语文课;即使着眼于“怎么说”,却旨在把握“说什么”,也不是合格的语文课;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如学习刘成章写的散文《安塞腰鼓》,绝不是为了记住“安塞腰鼓是怎样一种鼓?这种鼓怎么打的?姿势怎样?”等知识,更重要的
7、是学习刘成章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些更是我们要学习运用的着力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课改的新理念与学科特点,有效解决课改中所存在的问题,使语文教学始终走在充满“语文味”的道路上?我认为:语文味的首要特征就是读,这是课文教学的基础;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
8、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发情感的共鸣,这是语文教学散发的持久魅力源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基础。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特征。阅读教学就是以读为主,就是要充分地读,以读入情、以读知意、以读感知、以读促思,读什么?读文本的重点,读内容的要点,读表达的特点,读作者情感的生发点,读事物的视觉点。虽然科普说明文简洁通俗,但作为一篇文章,所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获取作者透过文字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