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13494
大小:3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3
《氨气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氨气教学案例一、主题与背景这是一节普通中学的校内公开课。本案例以新课程《上科版.高一化学第二学期第五章第四节化学肥料中的主角》中“氨气”内容为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课后都尽量渗透了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并培养他们环保的社会责任感。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我收
2、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二、情境描述片断1、[新课引入][播放时事报导]2008年11月01日凌晨2点多钟,松江区松汇路上一果品冷库发生液氨气泄漏事故,由于抢险人员及时处理,近百户居民被紧急疏散,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距离现场还有二、三公里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呛人的氨气扑面而来,令人窒息,厂区内寒气逼人。警察已经封锁了现场,并在积极疏散围观人群。记者走到距离事故核心区几百公尺的地方时,已经被氨气呛得眼
3、泪直流、呼吸道也有一种灼热感。氨气是没有毒的,但高浓度氨气却有很强的腐蚀性。一名消防战士看到脖子上挎着相机的记者后,塞给了一个口罩。但干口罩戴在脸上无济于事。记者急忙找到一名手里拿着矿泉水的战士,往口罩上泼了些水,才勉强继续向事故核心区走去。抢险人员正戴着防毒面具在现场排查泄漏点,并用水幕稀释空气中泄漏的氨气。附近居民纷纷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向四周撤离。[提问]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看完该报导后,你是否了解了一些有关氨气的内容?请讲讲氨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
4、、气味、水溶性、沸点和它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学生]报导中显示氨气为气体,可能溶于水,有气味,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果品冷库发生液氨气泄漏事故,厂区内寒气逼人,液氨可能是制冷剂。[提问]根据报导,你能否从中了解一些氨气的化学性质?氨气生产厂家的余气能否随意排放?如不能,应如何进行处理?[学生]氨气会造成环境污染,当然不能随意排放。报导中抢险人员用水幕稀释空气中泄漏的氨气说明氨气能溶于水也可能发生反应。可参照此法,将氨气通入水中进行处理。[提问]遇到氨气扩散的情况,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学生]报导中称:“
5、记者急忙找到一名手里拿着矿泉水的战士,往口罩上泼了些水,才勉强继续向事故核心区走去,附近居民纷纷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向四周撤离。”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离开现场,并报警。(1)接下来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气氛很活跃,有同学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同学说谁想打磕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2)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mo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
6、/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这里再次进行生命教育,如果你遇到氨气泄露,如何逃生?学生会马上说:“向地势低的地方跑。”片断2氨气和水的反应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这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发出一阵惊叹。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这里可以让学生对喷泉实验的原理,实验成功的关键进行总结,并且让学生设计实验:如何用更简单的实验来证明氨气
7、极易溶于水。开始学生没有思路,这时我拿出一只试管、水槽和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学生马上就有了灵感。有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有同学说,将矿泉水瓶收集满氨气,然后用注射器打入水,矿泉水瓶会瘪掉。接下来邀请学生演示这两个实验,学生感到很兴奋,学生的积极性被迅速调动起来。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NH3的水溶液为碱性。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NH3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氨水的性质。三、案例分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习被思维、情感、创造、优美、游戏的光辉照耀
8、的话,学习对于儿童来说,可以成为一种富有兴趣的、引人入胜的事。”采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行之有效并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本案例以新闻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将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部分化学性质引入其中,为氨气的性质教学埋下了伏笔,并适时的结合材料和性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个新闻事件不仅可以引入新课,而且整个材料贯穿课的始终,做到了一料多用。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