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11740
大小:7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13
《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5届高三历史第一学期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21节教案)【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考试说明】(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复习重难点】
2、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考点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疯狂反扑。(2)军事上:1918年,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直接目的)巩固苏维埃政权。(根本目的)3.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评价:积极
3、: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2)工业:实行__________,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5.评价(1)积极: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垄断了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国
4、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72015届高三历史第一学期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________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3.内容(1)农业方面:以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_______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
5、)贸易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________交换。(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4.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影响(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结果,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成立:________年,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联
6、。(2)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主要领导人为斯大林。(3)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2.社会主义工业化(1)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2)特点:优先发展________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1)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排斥市场经济。(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4.农业集体化运动(1)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2)内容: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
7、农庄。(3)结果: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5.特点(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6.评价(1)功绩:①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③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8、③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④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的重要原因。72015届高三历史第一学期四、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①取消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