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54122
大小:3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淡妆浓抹总相宜——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内容提要】作为祖国文化瑰宝的文言文,语言凝炼,篇幅精悍,文质兼美,已在小学第三学段课文中涉及。本人在教学中对此作了粗浅的尝试,坚持本真教学,把握语文工具性,同时实施各种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让学生在“淡妆浓抹”的课堂教学中尽享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关键词】本真教学工具性教学策略有效性乐趣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材中已出现了少量的文言文。虽然文言文语言凝炼,篇幅精悍,意蕴丰厚,文质兼美,但对十一二岁的学生来说,要正确解读,是有一定难度。笔者经过多次教学实践,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淡妆浓抹”的手段,即坚持本真语文的教学,
2、加强诵读积累,同时实施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与提升,收到一定的效果。一、紧扣文本 倡简有效——淡妆美张庆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务本,求实,倡简,有度”的八字方针,其核心就是教学求实、设计有效,即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就得坚守本真教学。在教学中,我由浅入深,架设文意桥梁,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轻轻松松感知课文。1.扎扎实实读文“言”文言文生涩、拗口、难懂,其朗读难度远远高于现代文。我们不但要读准确字音,关注其音变,更重要的是正确断句。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读自然是第一位。而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读中体
3、悟,读与文思相生,方能熟读成诵。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文言文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掉字、不加字、不结巴、不破读。首先把好字音关。无论是课题的引入、作者的介绍,还是生字及个别音变字的认读,都步步到位。我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及文下的注释提示先试着自读,重点词点拨准音:如这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惟弈秋之为听”、“为是其智弗若与”、“为设果”中多音字“为”的读音确定,“思援弓缴而射之”的“缴”的音变,“曰”与“日”的读音区别等,这些在学生眼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正确朗读才能正确理解。其次把好句读关。学生试读后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在检查课文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长句、难读句子
4、进行点拨或示范朗读,必要时划分朗读节奏线,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伯牙绝弦》中的“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杨氏之子》中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读得流利,准确把握节奏、轻重音、停顿和语气,掌握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而我将文言文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音调美、声韵美、节奏美与和谐美。第三指导感情诵读。读悟相生,由悟生情,以情促读。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辩斗”时,我启发学生: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怎样的场景?接着就通过语速、语势、节奏的变化,以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等多种方式朗读,
5、演绎“辩斗”的场面,加强朗读实践,情、境、美感、韵味自然相生,令人身临其境。在执教《伯牙绝弦》一文时,我引领学生读出如高山之巍峨、大海之宽广的气魄。学生激情飞扬,读得有声有色。引读,对读、循环追读,吟诵表演读、体验读,多种方式的朗读,不仅深化理解,培养语感,更是尊重文本。最后引导诵读积累。课标第四学段才出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要求。第三学段作为铺垫,就要让学生学会读,学会积累优秀诗文。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诵是读的最高境界,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丰富语言的积淀,更利于创造性运用。我常常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背诵了全文,使他们无形中觉得学习
6、文言文一点也不困难。2.细嚼慢咽明“言”意 小学阶段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操,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要指导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并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通过“增、补、删、留、调、换”的方法,疏通文句。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努力中尝试,在尝试中合作,在合作中点拨,感受“跳一跳摘果子”的快乐。在教学《杨氏之子》中点拨古今义区别较大的“家禽”一词,巧妙增补和推测:(谁)为(谁)设(什么)果?孔指(什么)给(谁)看,“杨梅是你家的果子”,他为什么这么说呢?“未
7、闻”的“闻”在这儿你认为(听说,用鼻子嗅,消息)哪种意思更合适?不足百字的文本,经此点拨,大意一目了然,再通过“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想毕,答曰:‘此是孔家禽’”句子的比较,思维敏捷、幽默机智、不失礼仪的杨氏之子形象呼之欲出。再如理解了《伯牙绝弦》中的“善”的不同意思和语气词“哉、兮”、重点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意思,全文大意就迎刃而解。教师点拨的应该是通假字、古今义区别较大的词,点拨的是句序有调整、语汇有增删补留等现象的语句,点拨的是用联系上下文推测句意的方法。学生要熟记古义中比较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