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巧抓“愤悱”之机,妙引“通达”之境

小学语文论文:巧抓“愤悱”之机,妙引“通达”之境

ID:40953923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语文论文:巧抓“愤悱”之机,妙引“通达”之境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巧抓“愤悱”之机,妙引“通达”之境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巧抓“愤悱”之机,妙引“通达”之境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巧抓“愤悱”之机,妙引“通达”之境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巧抓“愤悱”之机,妙引“通达”之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巧抓“愤悱”之机,妙引“通达”之境 摘要:学生处于“愤悱态”,指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中,却存在解决问题的困难,处于迷惘、矛盾的心理状态,或因考虑尚未成熟等因素,学生呈“欲言又止”的情态。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抓住引导的契机,采用“旁征博引、步步追问、全息视点、提升语言、转变方式”等手法,促进学生在“愤悱态”中思维火花的迸发,弹奏出课堂引导的艺术之曲,使学生真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其意,达其辞。正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用今天的话讲

2、,“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存在困难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因各种因素,在表达上呈现困难的状态。处于“愤悱态”的学生在课堂中常常表现出以下几种情态:一、思而不得愈迷惘这类情态的学生能紧紧围绕教师的问题加以认真思考。然而,学生对相关问题却摸不着头绪,感觉无从着手。反复思考却愈发迷惘,“剪不断,理还乱。”抓不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不明白事由根本;不理解情感或事理的内涵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学生明显表现出一种努力思考却无奈的状态外显。这种“愤”态下的学生渴求得到思索的线索,企待思索

3、的点拨。二、心有所思犹存疑学生对某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与看法,但心中另有一番理解,使自己的整体思维呈矛盾心态,反复犹豫,取舍不决。如笔者曾教人教版《草船借箭》一文,在教完课文后,请同学们讨论诸葛亮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学生们都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唯有一生不吱声,只是咬着牙、眨着眼若有所思。请他谈谈自己的想法,他犹豫了半天,说:“诸葛亮不一定神机妙算,如果曹操当时请军士射火箭,那他的计划岂不是泡汤,可见诸葛亮的成功还有几分幸运!”此时矛盾心态下的孩子需求明确的判断,了解其中的内由,从而让自己有豁然开朗之感。三、欲言又止难表达这种情态

4、的学生一方面是对问题已有自己的明确理解,但是在语言表达上,却不知如何措词,产生表达的乏力感,导致“欲言又止”;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这个问题已有所思考,但觉得自己的思考还不够成熟,现在回答还显得仓促而冒然,因此“欲言又止”,准备继续思考,务求将问题进一步深入而周密地全面考虑。这种状态下的学生需要表达上的一个契入口,一个思维的溯源口。四、蜻蜓点水意偏颇从“蜻蜓点水”4一词即可看出,这种情态的学生对问题有所理解,然而,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常常语言过于简短,导致在表意中不能明晰地传递自己的真正理解,造成了表意的模糊性、片面性甚至偏离了自己的本意。

5、如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时,提问:“青海高原一株柳与灞河之柳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畅谈了彼此间生存环境不同,人们对其关注程度的不同,外表形态的不同。这时,有个学生答道:“青海高原一株柳就像男人,灞河之柳就像女人。”引起了班级的哄笑。其实这个学生能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像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新颖而独特。但由于语言过于简短,而导致表意不清晰。怎样的男人?怎样的女人?也许他真正要说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像一个顶天立地,刚强不屈的男人,灞河之柳像一个风情万种、婀娜多姿的女人。”处于“愤悱态“的学生,正是学生处于求知欲郁积至饱满的

6、状态,这正是教师进行及时引导与启发的有效契机。及时地把握住此时的“导引”点,将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也常常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引导“愤悱态”的学生呢?一、旁征博引使其“触类旁通”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及对文本重难点理解的需要,可及时的进行“旁征博引”。或引用对作者的介绍与评价;或引用同主题性的文章类比;或引用与内容相关的音乐、图片与视频;或引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诗词歌赋;或引用故事背景介绍等等,由此使处于迷惘中的学生触其境,感其情,醉其景,从而“触类旁通”,对原先迷惘的问题有所理解,甚至“豁然开朗”。如浙

7、江省的王敏老师在执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时,学生初读全诗,对“遗民”一词未有理解。这时,教师及时地介绍南宋的历史背景,紧接着再配上“金戈铁马”的音乐,音乐中夹杂着妇女和儿童的哭声。而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未言一语,但学生在想象与讲述中已然自然而然地明白“遗民”一词内蕴的沉重含意。二、步步追问使其“深入根由”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当学生回答语言欠缺有效地组织,在表意上显得偏颇时,教师要及时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纠正偏颇的理解;当

8、遇到文本可深入生成处时,教师亦可追问,促进学生思维拓展延伸,产生思维的“高潮”。如一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六上《烟台的海》一课时,学生对“冬日烟台的海显得很凝重”一句的“凝重”理解较为简单,认为“凝重”就是“沉重”的意思。教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