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谈谈数学考试中的熟题效应

小学数学论文:谈谈数学考试中的熟题效应

ID:40953770

大小:8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数学论文:谈谈数学考试中的熟题效应_第1页
小学数学论文:谈谈数学考试中的熟题效应_第2页
小学数学论文:谈谈数学考试中的熟题效应_第3页
小学数学论文:谈谈数学考试中的熟题效应_第4页
小学数学论文:谈谈数学考试中的熟题效应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谈谈数学考试中的熟题效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论文谈谈数学考试中的熟题效应——由一次测试后所想到的 【摘要】所谓“熟题效应”就是指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以往学习过的熟题的束缚,或跳不出原题的框框,或对题中变化的条件视而不见,仍按原来的思路去分析解答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经常会碰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适当采取比较、变式、求异等多种对策,避免学生受到前面熟题的定势干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掌握解题的方法,提升数学的思维。【关键词】熟题效应比较变式求异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考试之后,那些被认为满有把握的“熟题”也就是考试前就碰到过的、相似类型但条件又有点改变的“熟题”

2、,学生的得分常常是出人意料的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难道仅仅是不细心、马虎、太紧张吗?究其原因,其实是受到一种潜在的规律——熟题效应在暗中支配。所谓“熟题效应”就是指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以往学习过的熟题的束缚,或跳不出原题的框框,或对题中变化的条件视而不见,仍按原来的思路去分析解答的一种现象。一、缘起上个学期我们班学生进行了第三单元《四边形》的测试,测试前在同步练习中刚好遇到一道题目:用四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如果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这其实是一道拓展题,因为考虑到题目的难度,再加上学生空间观念比较薄弱,

3、所以我先让学生画图确定有以下几种情况,A10厘米B10厘米C8厘米并逐一计算出各自的周长,比较后再填空。教学这题后,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我还追问:如果用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来拼接,会有哪些情况,画出草图并计算出各自的周长,结果学生反馈大致有这几种情况:A12厘米B12厘米C10厘米因为有了刚才方法的铺垫,又加上画了图,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有序地借助图来思考,并正确解答。后来我发现在单元测试中刚好也有一道这样的题目:用5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边与边拼接,要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应该怎样拼?画出示意图并计算周长。看到这道题目时,我暗自窃喜学生们这一题应该没问题了吧

4、。然而改试卷时却让我大跌眼镜:示意图绝大部分学生们都画对了,而周长很多学生却仍然按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来计算周长最短为10厘米。我在其中一个班(51人)作过统计:其中示意图画对者有40多人,占5全班80%多,但答案为10厘米的竟然有20人,占全班的40%,而正确答案为20厘米却只有15人,仅占全班30%左右。通过课后几个错误学生的谈话得知:有的说我匆匆一看就感觉题目是我们之前讲过的,所以就照着边长是1厘米的来计算了。也有的说题目读是读过的,可没有注意到“2”的变化,所以就照着课堂上方法做了。……一句话都是熟题效应在作怪啊。二、“熟题效应”的现象由此可见弄清熟题效应的根源

5、,对养成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会有很大帮助。现将几种常见的现象罗列出来,和大家一起研究。(一)条件变化,视而不见有些同学自信心太强,不注意题中的条件已经变化,以为碰到熟题,就不及思考匆匆写上答案;有的甚至连题目都还没有看完,就好像猜到了“考查的意图”,凭想当然去理解题意,导致了答非所问。例如,在第五册学习《分数》这一单元后,有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四份,每份一定是圆的四分之一,考试中有近四分之一多的学生认为是对的。在分析试卷时,他们还一口咬定题目没错,有的学生还边拿圆对折两次,边说:“你们看这里说把一个圆分成四份,现在我们把圆平均分成四份,难道不占四分之

6、一吗?”其实这些学生也知道在表达分数的意义时平均分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就是没有静下心来细读这道题目有没有“平均”两个字的,而是心里想着平均两字读题时也想当然地读成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每份一定是圆的四分之一”了。同样在上面介绍的四边形那道测试题也一样,不是学生方法还不懂(他们示意图都会画),而是认为此题是熟题,就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注意条件已经发生变化,还是按照原来条件边长为1厘米去解答从而导致错误。(二)方法模拟,不求甚解有的同学在做题目时,没有鉴别与熟题的本质差异,没有真正理解方法,就模拟熟题的解答方法进行生搬硬套,从而得出错误的结果。例如在四年级下学期学习“运算律

7、”单元后,测试中部分学生对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时出现了如下的错误:80-60×2360÷9×4=(80-60)×2=360÷(9×4)=20×2=360÷36=40=10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运算律的知识后,头脑中“简便运算”的信息特别强,结果部分学生只注重简便运算的表面形式,而忽视了题目本身是否具备使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就模拟熟题的解答方法得出错误答案。所以碰到此类熟题时,不要被题目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干扰,必须要辩异识同,严防机械套用公式去解新题,要真正去理解题目的本质,而不是方法的生搬硬套。(三)相似情景,思维定势5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