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有“度”,才出彩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有“度”,才出彩

ID:40953477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有“度”,才出彩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有“度”,才出彩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有“度”,才出彩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有“度”,才出彩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有“度”,才出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有“度”,才出彩、好课如海鲜,烹海鲜时,火过了,鱼会焦;火不过,鱼不熟。盐多太咸,盐少太淡。椒多则辣,椒少无味。只有高明的厨师,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上课亦然,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只有把握好课的“度”,才能上出一堂堂色香味俱全的好课来。一、课堂引领有“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并不是一种容易把握的情形。如在《一夜的工作》一课的教学中,有位教师是这样和学生展开对话的:师: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怎么样?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生答“劳苦”和“简朴”)师:总理这一夜的工作很劳苦,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2、?(学生引用课文的“厚厚的一叠文件”作答)师:周总理是怎样批阅这一叠厚厚的文件的?(生用文中语言“一句一句地审阅”回答)师:这真是我们的好总理啊。周总理一夜工作中生活很简朴又从课文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呢?(生读几粒“花生米”等答)……教师用一个又一个的线性问题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学生被动地读着书,被动地思考着,没有个性地言说着。课堂的互动消失了,张扬主体精神的对话不见了。同是这篇文章的教学,还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引领的:老师先引导学生朗诵课文,边读边思考,再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在自己心目中总理的这一夜,是()的一夜?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有认为这是一个劳苦的夜,简朴的夜,繁忙的一夜,

3、为国为民的一夜,不辞辛苦的一夜,认真负责的一夜,艰苦朴素的一夜,任劳任怨的一夜,极其简单的一夜……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教师随机点拨,并一一板书。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用波浪线画出感触特别深的词句,再一次走进总理的一夜。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强制的牵引,课堂里有的只是真切的对话,深切的感悟。文字的滋味,学生自己咀嚼;作品的情思美感,学生自己感受;人物品质的高大,学生自己体验。教师只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4-一个优秀的引领者,首先应该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把握好“牵引”和“对

4、话”之间的度,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展开热烈对话,在无形中引领。二、文本再现有“度”《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在继续,孩子们的情感在激荡,听课者的泪花在泛起。不是煽情,而是动心。窦老师的语言是动人的,但她的课堂组织更是精彩,让我们不妨重温其中的一个片段:师:你们这边(指左边同学)是志愿军,这边(指右边同学)是朝鲜人民;你们就这样一句接着一句不停地向对方诵别。你们(指左边同学)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你们(指右边同学)就读课件中的三段。(教师指挥,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互相对读,此起彼伏,气氛感人。)师:(课件播放火车开动的情景)车轮滚滚,列车在走,情却不走,心里想的还是亲人!一边是志愿军,一边还

5、是朝鲜人民,他们的告别一声叠过一声,千言万语化作了一句话——生:再见了!再见了!师:(指刚才扮演的两组)一边还是志愿军,一边还是朝鲜人民,你们的告别声叠叠起伏,一浪高过一浪。(教师用手势指挥。两组学生在“再见了,亲人”的声音重叠中,在火车声的渐渐远去中,在老师的指挥中,声音越来越弱……听课教师掌声响起)师:历史的车轮走过,但最终沉淀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永远铭记的是这声音——生:亲人!师:带着刚才的体会,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深厚友谊再来读一读。(读略)窦老师就如一位高明的指挥,又似一名出色的导演,她运筹帷幄,调动并调节着全体“演员”(学生)的情感,步步深入又分寸准确地体验并演绎着文本

6、丰富的深层信息,把文本再现的度把握的分毫不差。整个教学呈现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构成了美妙的节奏感。既有舒缓的“散板”,又有激奋的“快板”,叫人全身心沉浸。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全力投入正是我们要努力寻觅的课堂生活!三、现场生成有“度”精彩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生成”“对话”是新课标实行以来,用来描述课堂教学的两个高频词。尤其是“生成”,更是成了检验课堂教学有无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生成”又像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可能会伤了自己。在有些课堂上,教师盲目追求“生成”,竟让一些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成了香饽饽。这是对课堂生成的一种误解。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生成”-4-的苗

7、头都值得教师大书特书,而是要老师有一双慧眼,有一颗睿智的心,去捕捉那瞬间有价值的闪亮点。教学《渔歌子》这首诗,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平常下了雨,人们都是急着往家赶,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呢?仔细一想,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费解,因为作者的行为太不合常理。可自己的备课中,也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我决定让孩子们联系上面的诗句,自己去探寻问题的答案。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起意见来。“依我看,”王佳成慢条斯理地开口了,“他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