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36583
大小:6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1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路旁的橡树教案2 鲁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路旁的橡树教案2鲁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 1.如果在修一条路时,前面遇到一棵树,你打算怎样办?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路旁的橡树》。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②一边读、一边想:每段讲的是什么? ③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
2、读课文,说一说:每段讲的是什么? 理解“宽阔、平坦、沉重、不约而同、赞叹”等词语。 2.置疑。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交流。 四、再读课文。 1.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2.大家讨论、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在选择是保树,还是砍树修路时,筑路人毅然选择了保树,宁可多费力气,多花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放手让
3、学生自己学习,多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把对筑路工人高尚行为的赞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这是我小学的老师1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练习理解句子的重点词语,读懂句子的意思。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句子的重点词语,读懂句子;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句成段。 难点:课文最后一句话中“肃然起敬”一词的理解以及这个句子意思的准确把握。教
4、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巩固给汉字确定部首的训练。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段,用“……是……”句式简单介绍居里夫人。教学过程:一、揭题,谈话。 1.读课题: A、课题中的“我”是谁? B、谁是她的小学老师呢? C、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题二、听录音:听后讨论思考题,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A、讨论作业本第1题。 B、指名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C、师生共同评价检查情况。四、学习课
5、文第一段: 1.自由读: A、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B、“著名”是什么意思? 2.结合B介绍居里夫人。 3.用“居里夫人是( )”说一句话。 4.再读这一段。 5.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完成作业本第2题,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明确本单元训练重点,学2—4段,懂得尊敬老师是一种美德。教学过程:一、提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二、指示学生学习单元提示的一、二句。 1.读懂一段话首先要读懂句子。 2.读懂句子可抓住其中的重点词来理解。三、学习课文第2段:1.自读,看看共有几句?哪几句较难读懂? 2.齐
6、读第2句,讨论。 “簇拥”“献上”分别是什么意思? 用上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3.让学生说说这句话我们是怎么样读懂的? 4.用学第2句的方法学习第4句。 自读,理解“吸引”“神情”。 什么“吸引”居里夫人?当时样子是怎样的? 居里夫人为什么会神情激动呢?说明了什么? 感情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四、学习第3段。 1.自己轻声朗读。 2.完成课后题22。 3.居里夫人尊敬老师走向主席台是为了什么? 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3段。 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热爱老师是通过她的什么描写反映出来的?
7、 具体按什么顺序写的?五、学习课文第4段。 1.自由朗读,思考居里夫人是怎样介绍老妇人的?人们有什么反映呢? 2.理解第2句: “深情”是什么意思? “深情地说”我们应该怎样读? 居里夫人深情介绍自己的小学老师说明了什么? 3.读懂最后一句,理解“肃然起敬”“站起来”“久久鼓掌”。六、读单元提示的后半部分,小结。七、读通全文,思考:会场上久久不息的掌声表示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练习有感情地读课文,巩固字词,培养尊师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词语复习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按课文内容填空,完成作
8、业本4 1.学生独立练习。 2.讨论校正,比较“献给”与“递给”,“亲吻”与“轻吻”,“深情地”与“有感情地”。 3.居里夫人为什么要点出“小学”的老师?四、自由朗读课文,你学会了什么学习方法?懂得了什么道理?五、指示感情朗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