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35986
大小:8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8-11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上册 爱什么颜色 2教案 北师大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上册爱什么颜色2教案北师大版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指导学生体验有感情朗读的乐趣并背诵这首诗歌。情感目标:在读的同时展开想象,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并能仿写一段。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积累喜爱的词语。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掌握生字是重点;仿写一段是难点。教学构想: 以读为本。我对本课教学的指导思路即一切在读中进行,老师范读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想象。另外,本单元的主题为“色彩”,开课之初便把“碧绿、火红、蔚蓝”置于黑板之上,如果
2、有条件的话将教室内悬挂彩色气球或绸缎,营造出彩色的课堂氛围。教学准备: 与诗歌匹配的音乐。发动学生搜集各种颜色所代表意义的资料,思考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喜欢这种颜色的原因。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 1.(书写“碧绿、火红、蔚蓝”于黑板左上角)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写这几个词吗?因为我们第一单元的主题为“色彩”。请同学们听老师背诵一首诗。(放音乐) 学生活动:听,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目的:以老师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激发学生自读的兴趣,并首次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 2.怎么样?这首诗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目的
3、:引出课题 二、朗读。(正确流利) 1.学生活动:默读,边读边查字典解决生字。 2.学生活动:自愿为同学们朗读这首诗。选取读得最好的同学领读。(老师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 目的:在读中识字,在读中初步感受诗歌透过色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第一小节。 目的:重点指导第一小节的学习,为自学做准备 1.老师引读:我爱……的颜色,因为……,我……,连我的……也是……的。 学生活动:边读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 目的:通过引读,揭示诗歌的框架,为仿写做准备。 2.读了这一小节你认为作者在诗歌中蕴涵了怎样的思
4、想感情?(爱家乡) 3.有感情朗读这一小节。(配乐) 四、自学第二、三小节。 学生活动:合作学习。各小组长可按照“边读边想象——体会思想感情”的步骤带领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当然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学生活动:选取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朗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目的:这是自学的反馈,看学生是否理解了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朗读。(有感情) 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 目的:再回到整体,品味全文。 六、仿写。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什么颜色?“我爱洁白的颜色,因为粉笔是白色的,教室的墙壁是白色的
5、,我爱我的每一位学生,他们的校服上衣也是白色的。” 目的:老师做仿写示范,引导学生抓住身边的事物写出有意义的诗句。 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美好的、高雅的事物) 目的:充分想象,充分说,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再去写。 那么大家能不能结合刚才大家讨论的,仿照课文也来写一段小诗?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起草。 学生活动:读自己写的诗,互相评判。(表扬好的创意)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把生活涂上碧绿的颜色,把我们的爱涂上火红的颜色,把我们的理想涂上蔚蓝的颜色,愿每
6、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热爱自己的生活。 八、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发挥想象,为你课堂上完成的诗配一副画,制作成精美的图文作业(可打印)。板书设计: 色彩 碧绿、火红、蔚蓝 爱什么颜色我爱…… 因为…… 我……第2课时一、有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比一比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而优则背,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当堂背诵。 二、出示语文天地中的“抄一抄”第1行的词语:碧绿、蔚蓝、辽阔、威武、乘风破浪 学生活动:复习读准字音
7、——抄写——任选一词造句 老师巡视,表扬坐姿端正书写正确的同学,将学生在抄写中出现的错字连词板书,集体改错,并让学生说说这些字怎样记才不出错。 目的:生字紧密结合词语,不单独认字,做到“字不离词”。词语会写之后还要会用,造句练习为避免习作时用词不当。 三、出示一段小短文。 太阳,你是粉刷匠吗?你把沙滩粉刷得金黄金黄,就像是一条用黄金铺设的黄金海岸;你把大海粉刷得碧蓝碧蓝,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你把天空中的云彩,粉刷得那么洁白,就像一条轻柔飘曳的纱巾……你瞧,海滩上的小朋友,原先他们那样的白,可你把他
8、们粉刷得像两块黝黑黝黑的岩石。 学生活动:找出短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一起来读一读。 目的: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为语文天地的练习3做准备。 四、自主学习。(视时间灵活安排,不做全班性的任务布置) 1.自由进行课文背诵或字词书写练习 学生活动:针对刚才自己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向老师提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