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13659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0
《麻姑山仙坛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麻姑山仙坛记》是一篇饶有趣味的文章,可能是唐楷经典作品中最有趣的。碑文一开头转述了葛洪(葛稚川)《神仙传》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仙人王方平去刮苍山路过吴地,收了一个徒弟蔡经,教会他尸解之术。十余年后蔡经回家,接着方平以极大的排场来到蔡家,又请仙女麻姑来会面——麻姑使人回话说:不见忽已五百馀年,很思念您。承蒙召见,但我正要去蓬莱仙境呢,请稍候片刻。仅两个时辰麻姑就完成了蓬莱之行,来到蔡家。麻姑是个十八九岁的美丽女子,华服美髪。方平以金盘玉杯、无限美膳宴请麻姑。麻姑说:“五百来见东海三为桑田。方才又见蓬莱水浅于往年会面时的一半,难道又将变为陆地吗?”方平笑
2、答:“圣人都说:海中行也会扬尘呢。”蔡经的家人也荣获神仙接见。麻姑以米掷地,化为丹砂,而资深的仙人王方平则不屑于表演此种狡狯变化。蔡经毕竟道行太浅,见到麻姑纤纤玉手上鸟爪似的尖甲,竟浮想联翩:背痒时若得此爪挠痒真是太享受了!方平立即知道蔡经心中念言,指斥他不该有此等亵渎之念,并赏他一顿鞭子。方平还说仙家的鞭打也是一种待遇,不可妄得。这一段里有两处特别有意思。一是麻姑问方平:东海水浅,“岂将复还为陆陵乎?”而方平却不做正面回答,只是说:“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这是何意?我的理解是,方平从更长远的眼光看,大海与陆地均为暂态,并无本质的差异。这个回答
3、富有哲学意味。第二处是:“麻姑求少许米,便以掷之,坠地即成丹砂。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复作此曹狡猾变化也。”道家崇尚无为,王方平比麻姑的道行更深,故他对此等小技巧评价不高,我从这里也读出了颜真卿的一种审美情趣:不显示技巧。碑文的第二段,颜真卿笔锋一转,讲到他自己——大历三年,颜真卿被任命为抚州刺史。他路过南城县时,游览了麻姑山。山顶有一古坛,相传麻姑于此得道。坛东南有石池,池水溢出形成瀑布,淙下三百余尺。当地人告诉颜真卿,池中的莲花原为红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真是不可思议!池北下坛,旁有一片森林,杉松偃盖,遮天蔽日。林中不时传来步虚钟磬之音,
4、似有神秘的庙宇道观隐乎其中。坛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者这是远古沧海的遗迹吧。西北有麻源,是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吟咏过的地方。源口有神,祈雨辄应。这一带是道家高人辈出之地,除了曾被唐玄宗召入皇宫的邓紫阳之外,还有南真、华姑、黎琼仙、曾妙行、邓德诚、谭仙巗、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等。面对如此洞天福地,遥想神仙的逍遥自在、诗人的优游林泉、道士的清静无为,又想到世事之艰辛、宦海之险恶,颜真卿感慨良深。……三年后,大历六年夏四月的一天,即将离任的颜真卿由地方官员、名流陪同,再次登临麻姑山。游览既毕,在饯行的宴会上,南城县的官员、文人、道士们,都恳请
5、刺史大人留下墨宝,以便刻石立碑,为名山增色。颜真卿欣然应允,当即写下了千古名篇《麻姑山仙坛记》。以上大部分内容都可从碑文中找到,但也加了一点儿我的合理想象。查资料可知:颜真卿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出任平原太守,在任上抗击安禄山叛军,立下大功。肃宗即位后,升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至德二年(757年)二月,肃宗又封颜真卿为宪部(即刑部)尚书。但因颜真卿刚直敢谏,不避权贵,多次言事得罪,又一再被贬。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皇帝相信了奸臣元载的诬告,贬颜真卿为硖州别驾,继而又改贬为吉州别驾,从正三品降到从五品下阶。大历三年(公元768年),颜真卿升任抚州刺史
6、,至大历六年(771年)离任。《麻姑山仙坛记》碑文中提到的正是大历三年和大历六年。我正是结合这样的背景设想了颜真卿的观感。传世的颜体楷书字帖,《多宝塔》是为寺庙而写,笔笔严谨,一片虔诚敬佛之心。《勤礼碑》和《家庙碑》是为纪念祖先而写,字字用力,充满慎终追远、肃穆敬仰之气。但《麻姑山仙坛记》则不同,它像是一篇随手写下的散文小品或采风札记,显得比较宽闲。我这样说,除了就其文字内容而言之外,还有以下三点旁证:第一,注意此帖的署名,仅简单地写着“颜真卿撰并书”,而不像其他碑帖上,在姓名之前加上一长串官衔。我猜想颜真卿是故意这样写的。他有意识地撇开官员身份,以此
7、表明自己只是以文人的身份写此碑文。第二,碑文中有一处明显的笔误:“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显然此句应作“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沧海所变。”第三,将碑文中引用的《神仙传》故事与葛洪的原文对照,可以发现出入很多,甚至有一处引文与原文意思相反(“来时亦先闻人马声”,被引作“来时不先闻人马声”)。从《勤礼碑》和《家庙碑》可知,颜真卿祖上世代为官或治学,根底极深。以颜真卿之地位身份,如果他是在抚州刺史的官邸内写作,或者在自己的书房内做学问,必不会有此等笔误。这只能解释为颜真卿仅凭记忆引用《神仙传》,没有翻书考证,也不暇校对文字。我想,很可能他是在南
8、城县的文人雅集上即兴挥毫,走笔疾书。其实,这些笔误都不重要,无损于《麻姑山仙坛记》的杰出。指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