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09268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10
《2019-2020年一年级语文下册 春风吹2教案 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一年级语文下册春风吹2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春、吹、绿、桃”,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正确书写。2.理解“春风、桃花”,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3.初步感受春天的变化。教学重难点:学会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 说话:你知道一年有哪四季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激情:冬去春回,春风吹得大地逐渐变暖,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播种的季节,我们来听一听春姑娘的声音。 二、听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课文: 1.投影出示欣赏:看着春天的画面,听着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吗?句式说话:“我看到了。”
2、2.是啊,春风一吹,大自然的确变了,揭示课题:春风吹 (1)拼读音节:chun春chui吹(读准翘舌音) (2)识记字形,请小老师说说识记的方法。 读课题:你能读出“柔缓”的语气吗? 三、朗读理解第一节: 投影出示:春风一吹,植物有什么变化? 结合画面,自学第一节,要求: 框出生字,读准字音,自己识记字形。 读读句子,想想句子写了什么。 指导学习生字: 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春风一吹,景色怎么样?用美丽的语调读一读。 师生对读: 师:春风吹,春风吹—— 生: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 尝试背诵:看投
3、影指图朗诵;集体有感情地朗诵。 四,小结: 春天到了,植物还有哪些变化? 春风吹,_______________。 2,你想说:春天真___________________。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卡片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关键笔画的写法。 老师范写。 学生练习。 六,选做作业: 编儿歌: 春风一吹,大自然还有哪些变化?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编几句儿歌吗?附送:2019-2020年一年级语文下册春风吹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2.使学生知道春天是
4、种植的季节,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创造条件开展种植活动,为班级、学校,祖国做贡献。3.学习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4.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背诵课文。5.以春游看到的景物为内容,练习说话。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2.教育学生,珍惜春天大好时光,开展种植活动,为集体,为祖国做贡献。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4.背诵课文。5.练习说话。教学难点:1.抓住突出春天特点的词,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春天的特征。2.说话训练。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引入:同学们,本
5、册第一课《春天》,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小草都绿了,花儿都开了,你还想知道春天更多的特征吗?那就学习《春风吹》一课。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解课题,“春风”,春天刮的风称为春风,春风的特点是轻、暖。本课是说春风吹来,万物复苏,人们进行耕种。 3.交待学习任务。 本课是一首诗歌,我们要学会本诗歌中的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看懂图意,看图上都画了什么,从图上找到春天,能熟读课文。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春天带来什么变化? 2.指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 指导学生按从左到右,从上到
6、下的顺序观察插图,看图上画的都是什么,怎么样。三、学习生字、生词。 1.看课后生字表,在诗句中画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柳(柳树)燕(燕子)醒(吹醒) 蛙(青蛙)轻(轻轻)细(细细地下) 快(快来)葵(葵花)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然后再结合生词和诗句的意思想一想字义。 (1)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的能力。 (2)自己想一想,理解字词的意思,学会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学习方法,把生字放在词中,放在句中去理解。 (3)检查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情况。利用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抽读。 3.在读准
7、生字生词字音的情况下,读读诗句,要求读通顺。 要注意指导学生,“了”和“地”要读轻声。 4.记住生字的字形,进一步利用一词多组,用词说话理解字义。 (1)学生自学。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指名汇报自学和同桌讨论情况。 ①左右结构的字。 利用熟字加偏旁,或者是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柳:木字旁,右边5笔:。右边较难,指导学生跟着老师书写,并数着笔画,来书空。 醒:左边两字旁,不要丢掉里面的一横,右边是星字。睡醒,一觉醒来。 轻:左边车字旁,车字旁的最后一笔写成提,右上是“横撇,点”,不要
8、写成“又”,右下是工人的“工”,不要写成“土”。 蛙:左边虫字旁,右边是上下两个“土”,桂花的“桂”字,木字旁换成虫字旁。 细:左边绞丝旁,右边“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