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05923
大小:9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10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10108)一培养目标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理论水平较高,能力较强,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哲学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够胜任高校、科研单位的教学与研究,各级科委、科协、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室,电视台、电台、报纸、出版社等有关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研究及科普宣传等方面的工作。1、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能力。3、掌握
2、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科。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二研究方向1、科学哲学主要研究英美科学哲学、欧洲大陆科学解释学、现代科学的哲学问题、心智哲学等。2、技术哲学适应哲学的技术转向,研究关于技术、工程的哲学问题等。3、科学思想史研究自然科学的原理、方法、价值等方面基本的思想进路以及科学与哲学观念、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互关系。4、科技与社会研究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及其哲学问题。5、科技与宗教研究科学与宗教的互动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对抗和融合。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
3、年限不超过4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和答辩工作。如本人有意向,特别优秀的学生,每门学位课程成绩皆为优良,且公开发表过一篇或一篇以上属于学位论文组成部分的CSSCI论文,可获得申请提前毕业的资格。四应修总学分数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23学分(文史哲院2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文史哲院不少于4学分)。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22学分8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学位专业课及学位基础课共12学分前沿讲座2学分
4、关于前沿讲座,主要研讨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使硕士生对学术前沿有基本了解,并为其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学术对话提供条件和助力。每位硕士生至少主讲2次,参与讲座不少于10次。要撰写学术报告或心得体会,旨在活跃学术气氛,开阔视野,把握最新学术发展态势。考核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合格者记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根据本专业实际和特点开展教学、科研、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第3学期进行,交5000字以上的实践报告)2选修课:至少7学分1)选修课总量不少于3门。2)本专业选修课2门或3门;可从外专业(西哲、原
5、理、中哲、宗教)学位基础课或学位专业课中任选1门或2门。3补修课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未修过而必须补修的本专业本科生必修课2-3门:1)西方哲学史;2)普通生物学。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六中期筛选本专业硕士生在第四学期初实行中期筛选制度,具体办法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第4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筛选。根据考核结果对研究生进行适当分流,合格者进入学位论文设计、论证、撰写阶段,不合格者按照《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应至少用一年左右时间从事科学研究或学位论文工作。选
6、题和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进行,论文题目由学生与导师共同商定,开题报告要求研究生向有关专家报告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等。由相关专家对其报告集体讨论,提出意见,最终确定论文题。导师负责论文的中期检查。对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必须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遵循学术规范;观点正确,有所创见;资料翔实,论据充足;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字数在3万字左右。论文答辩时间安排在第三学年下学期。学位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院学位分委员会按照《山东大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细则》认真组织做好论文审阅和答辩前的各项工
7、作;答辩委员会由校内外有副高职称以上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人;学位授予程序按国家及学校有关规定进行。8八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在学期间,需以第一作者身份、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至少发表1篇由CSSCI索引期刊收录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方可申请博士论文答辩。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及专业学术期刊目录(一)阅读书目1、Klemke,E.D.,(eds.)IntroductoryReading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PrometheusBooks,1988.2、Feyerabend,P.
8、K.,Realism,RationalismandScientificMethod,(philosophicalpaperVol.1),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3、Feyerabend,PaulK.,ProblemsofEmpiricism(philosophical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