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境界功夫进路的儒学建构

陈白沙境界功夫进路的儒学建构

ID:40905284

大小:83.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8-10

陈白沙境界功夫进路的儒学建构_第1页
陈白沙境界功夫进路的儒学建构_第2页
陈白沙境界功夫进路的儒学建构_第3页
陈白沙境界功夫进路的儒学建构_第4页
陈白沙境界功夫进路的儒学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陈白沙境界功夫进路的儒学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陳白沙境界功夫進路的儒學建構本文為參加「東亞近世世界觀的發展」國際研討會而作,國立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5年8月5、6日。杜保瑞杜保瑞,台大哲學系副教授。曾任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1996_2005)。一:前言二、陳白沙作為儒者的生命型態三、陳白沙的學思風格定位四、陳白沙的靜坐學與儒學的關係五、陳白沙靜存自得以自然為宗的功夫方法六、陳白沙心學陳義七、陳白沙從主體境界言說道體的存有論創造八、小結一:前言陳白沙的一生行宜證立了儒者的修持形象,開創了有明一代心學的先聲,然而就儒學理論的開發而言,白沙之學僅是在持守的意境上有所落實,而非

2、於世界觀體系上有所創發,是在心性功夫的實踐上有實際操作有證量而有實義。白沙的操作風範有何特徵?這是本文首要關切的問題。白沙強調靜坐,亦確實實踐,此靜坐之學於儒學功夫修養上有何實義?這是本文將要探究的議題。白沙尚有許多境界實得的悟後語,這些悟後語的境界意涵為何?是否引發新的哲學議題?這也是本文將要說明的要點。此外,白沙學號稱心學,白沙心學定義為何?有何新意亦或僅是重複?本文將從白沙實修之悟所開發的儒家功夫修持方法所引發的議題進行討論,說明儒學在兩宋世界觀義理開創之後的返回心性修養之路上的陳白沙,如何以一生的實作修養而展現儒者的氣象,又有何種功夫

3、理論本身的新議題的出現而值得討論的問題。二、陳白沙作為儒者的生命型態陳白沙從祀孔廟,自然是儒者無疑,然其一生僅有大約一年在京為官,且地位不高,卻有上疏辭官之大動作,在鄉修養時,甚有放逸山林之舉,因此,白沙若為儒者,則他是一個什麼意義的儒者典範,這是本節要處理的問題。陳白沙一生赴京三次,第一次二十一歲赴京應考落榜,卻有資格留在國子監就讀,二十四歲再考又落榜,遂南歸,二十七歲師吳與弼,二十八歲返鄉潛修,靜坐不出而有自得。三十九歲再度赴京復游太學,並應試而又落第,卻因受到士林景仰,薄有聲名,而有一次短暫的做官機會,然又是自己辭官返鄉,返鄉後專注講學

4、,建構哲學,創江門學派。第三次五十五歲算是應荐入京,此時陳白沙的聲名已是如日中天,然朝廷仍要他參加考試再量才任用,這對於一位氣象豐厚的學者而言,其實已是一種羞辱,白沙遂以體弱及母病為由,上疏陳請南歸。雖一生主要在鄉教學,弟子高中赴仕者卻不計其數,實際上仍是一位關心國事的儒者風範。死年七十三。八十五年之後,萬曆十三年,陳白沙以“詔以瀚林院檢討陳獻章從祀”,既已從祀孔廟,陳白沙作為儒者的身份自是已在歷史上確定,然而,黃宗羲指出:「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緊工夫,全在涵養。喜怒未發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至陽明而後大。兩先生之學最近,陽明後來

5、從不說起,其故何也?」《明儒學案》卷五,<白沙學案上>。一方面是王陽明從不提起,另方面是劉蕺山甚至直言批評陳白沙之學「似禪非禪,不必論矣。」《劉宗周全書》<師說>。關鍵即在陳白沙的學宗自然之學是以靜坐而自得。「以靜坐而自得的學宗自然之學」可以是儒學義理建設的一種進路、一種型態,只要說理清楚,亦應仍是儒學陣營中的一系理論。綜觀白沙一生行宜,始終有意為官服務社稷,是官場不能讓他就任,然而自得宜養之際,仍講學勸教,標舉儒宗,分辨義利,不流世俗。從他自己的價值取向及生命歷史而言,陳白沙仍是高舉儒門的實踐者以及創建儒學的哲學家。就實踐的風格而言,個別儒

6、者放在歷史脈絡中其人之進退出處本就是人人殊途,因此筆者仍然正面肯定白沙風範仍是儒者氣象,至於學思型態,則是哲學方法論問題,此正本文欲予白沙分說的重點。簡言之,白沙一生自學、教學並建構儒學,他的儒學有他的特殊型態,他的一生行宜與他的儒學的特殊型態極有關連,直接地說是「靜坐自得學宗自然」,方法論地說是「以靜坐為入手功夫」、「以涵養與體認為功夫實得之學」、「以自然為宗為主體的境界」、「以主體境界說道體的性徵」。此外,白沙學為明代心學鼻祖,則白沙學為心學是何意?實際上,以上種種白沙功夫境界哲學之作即是白沙心學之意。以下逐項說之。三、陳白沙的學思風格定

7、位白沙於儒學確有創作,然為何義?本節將予以定位之。其中有功夫論問題、有境界哲學問題、也有本體論問題。林繼平教授所著《明學探微》一書,指出:「白沙成學,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靜中養出端倪,二是隨處體認天理,三是以自然為宗。」《明學探微》林繼平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初版。頁四十四。此處先藉上說分析之。首先,就「靜中養出端倪」而言,這其中是有兩項重點的,其一為白沙所強調的靜坐功夫,其二為靜存涵養的功夫,然此二事在白沙學思中是迭歸一事的。筆者以為,就靜坐而言,本是釋道共法,儒學家取為己用之後亦成為三教共法,然雖謂之三教共法,作用亦別。

8、就道教而言,靜坐是連著修煉術為一的,是身體操作的宇宙論進路的功夫修煉方法。就佛教而言,既調息亦調心,是連著禪定功夫的身心二路共進的修行方法。此暫不申論。就儒學而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