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瓷鉴别略说

辽瓷鉴别略说

ID:40895271

大小:17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0

辽瓷鉴别略说_第1页
辽瓷鉴别略说_第2页
辽瓷鉴别略说_第3页
辽瓷鉴别略说_第4页
资源描述:

《辽瓷鉴别略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辽瓷,顾名思义即辽代时在辽境所生产的瓷器,泛指的辽瓷,含辽三彩器为主的一部分釉陶器,故有的著作中提出辽代陶瓷器是较科学的称谓。    辽瓷以独特的魅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主要特点是:  1、民族特点强,器形中的鸡冠壶、风首瓶、长颈瓶、鸡腿瓶、穿带瓶等为辽瓷所独有,有些是结合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皮囊壶演变成鸡冠壶、穿带瓶,有些是西方金银器的仿制,如凤首瓶、把瓶、长颈瓶、折肩罐等。  2、三彩器在唐三彩的基础上又形成新的特点和品种,器颈形增多,光三彩器就有200余个品种,如三彩摩羯壶、绞、颈、鸳鸯壶等。  3、器形较大

2、,尤其辽早期的陶瓷器,不仅制作难度大,而且给人一种大气非凡的感觉,如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酱釉提梁壶等瓷器。  4、早期的瓷器不仅有仿定瓷,还有仿越州窑的吉瓷以及酱釉瓷或兼几个窑口的特点,这与辽掠来的汉人工匠有关,这些工匠可能来自不同的窑系,他们在一起共同劳作,互相切磋技艺,所以,辽早期的瓷器十分精美,有时兼有中原几个窑系的特点。现在看到的辽瓷多出土于墓葬,少数出土于遗址或窑藏。    辽瓷仿制情况    随着私人收藏业的不断发展,辽瓷成为私人收藏的项目之一,辽瓷的价格也就由此逐年攀升。仿制辽瓷由此开始。赤峰地区仿制辽瓷始于20

3、世纪90年代初,最先仿制的是在1990年由松山区上官地的板地营子徐氏三兄弟开始的,其后该村又出现曲氏三兄弟,再后来出现了赤峰南山窑、猴头沟窑以及力王公司等窑的仿制。  其实,在文物市场上,仿制者是在有意无意地和专家们较量,他们千方百计地变通着仿品,就是要躲过鉴定人员的眼睛,所以变着法地改进技术,伪装产品。    鉴定辽瓷的基本方法    鉴定辽瓷的真伪,同鉴定其他文物一样,大体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造型:无论模制还是另做,在仿制过程中,现代人总想把它做得更出奇更完美些,故有的器物加上了现代人的意识。如三彩双凤纹扁壶

4、是按发表的照片做出来的,原壶有一种古朴的感觉,仿制品在花纹上则加上一些原来没有的东西。再如凤首瓶,已知的凤首有模压出来的、刻出来的、贴塑出来的几类,有凤嘴含珠的和不含珠的,现代人在制作凤首时,往往加上一些根本没有的东西,如冠毛向上翻卷,有的还卷成环,下眼垂增大。如果器型不对,则不必再看细部了,所谓“一眼开门”主要看造型上对不对。更有些仿制者制造出离奇古怪的东西,如在器身粘贴一些图案,提梁部分是一条龙(当然,已经出土过龙提梁的鸡冠壶,但由于两者不是一个时期的,区别很大)等等。  2、瓷胎:瓷胎是鉴定细部的第一个环节,胎不对,

5、这件器物肯定是不对的。  辽陶瓷器中的陶胎居多,多为红或浅红色陶胎,这种陶胎摸起来有一种松软的感觉,如果一摸有很硬的感觉,那就应该持怀疑的态度。再看胎的土沁,一般辽瓷多半是半占釉,露胎的地方较多,有的从圈足底一直露到腹下部,由于胎很容易吸水,故总有水沁污染,这一现象陶、瓷均一样,有经验者往往是在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要闻一闻。仿造者往往也在胎上做文章,但他们经常是用泥浆抹一抹或浸泡,那是一种新土的感觉和味道。  有一种情况要特别警惕,那就是仿造者们所说的“一国两制”的赝品。所谓“一国两制”,即器底是真的(在窑地和遗址上随手即可

6、拣到),或瓶口是真的(如凤首瓶中凤首是真的),而另一部是嫁接上去的新作。这套办法制作出来的器物如果只看底部或上部就很难辨别出来。  高温瓷的瓷胎比起陶胎或缸胎要难辨认一些,尤其那种“香灰胎”,但如果看得仔细,也能辨出真伪来,高温瓷的瓷胎不易吸水,同样,仿造者在做旧时也难做。  再就是仿品在处理胎泥时往往淘制或朽泥时不认真,时间也短(辽瓷的胎土要朽泥两年以上),往往会出炸胎,有的在釉下炸开,形成小凸色。有的在底足会出现炸裂,遇见这种情况的瓷器多半是仿品。还有护胎粉的辨认,也是关键的一环。真品的护胎粉既薄又实,未挂釉露粉的地方

7、与胎体结合紧密;新品护胎粉显得发飘,有浮在上面的感觉。    釉的辨认    1、亮度:真品釉光柔和温润,再亮的瓷器也是油光淳厚的感觉;假的往往是“贼光”、发冷,给人一种新的感觉。  2、开片:辽瓷多有开片,仿造者也在瓷器快出炉时喷水使之形成开片。真品开片缝隙明显,有的沁进去的水锈,有的瓷器开片有规律地分布。如果在肩部有开片,并成排顺着一个方向转裂,如果用高倍放大镜看,真的器物开片缝隙微微向外张裂,而假的是向内凹去。  3、沁色:瓷器由于是埋藏千年于地下,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会发生化学反应,尤其是绿釉的陶器上这种反应会更大,

8、考古报告中说的“泛银”,现在古董行话说的“水银沁”,这是仿造者迄今为止尚无办法解决的难题,他们也加上一些如银粉白粉的物质来冒充“水银沁”,但总是不像。由于埋藏地点不同,产生这种水银沁的浓厚也不一样。有的结了很厚的沁,有的则很微弱。这种水银沁,如果顶着阳光看时会有一种五颜六色的光,俗称为“蛤啦光”。  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