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892131
大小:33.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10
《怎样备好一节初中数学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怎样备好一节初中数学课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上好一节初中数学课的前提就是要准备好这一节课,所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之所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我结合我多年来的数学经验谈几点关于备好课的想法。 1.备教学目标 首先,应当全面的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学的任务和方面。其次,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什么,最后确定学生学习目标,只有把握好教学目标,课堂上才能更
2、好地落实学习目标,才能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有的放矢。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备好课,而确定好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则是学生学会新知识的前提,备课是为了上课时学生更有效的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所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变得尤为重要,上课时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备学生,备学生的情感、思维、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激情等。2.备教学对象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观念至今还影响着少数的教师,旧的教学习惯仍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
3、师必须以教师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学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使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机会充分地协调搭配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中教师不是传授学生知识,而是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保护他们的好奇之心。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面对大多数学生,启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地改进教学工作,从而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获
4、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备课不能只着眼于课堂中的一切,还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必须结合教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不要因循守旧,可以发散思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教“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教师讲课必须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生群体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一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新倡导的重要的教学目标。3.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教师怎样教和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运
5、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过去只备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如何学。如讲一元一次方程概念时,举例:一百和尚一百馍,大和尚一个吃三馍,小和尚三人吃一馍正好吃完,问几个大和尚和几个小和尚?因学生在小学已接触过简单的方程,前一章又接触了列代数的知识,因此扼要介绍列法后即可说明这是本单元所要研究的内容,自然的转入方程概念的教学上。当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法,即使是对同一教材,对于不同学生群体也允许有不同的教法,教学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几点感悟:(1)激发学生好奇心。 好奇心和创造有着
6、密切的联系,活泼而好奇的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在与外界相互作用下自信心不断增强,并逐步建立起较强的自尊心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创造学习情境,不断引导,适时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2)鼓励学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需要有激励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3)教会学生观察。
7、 在实践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想进行观察,发现事物间的联系。(4)指导学生操作。 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化虚幻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经过精心组织,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实实在在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不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适当选用合适的同步资料教材是老师的第一手资料,是教学的根本。但是教师如果仅依据教材的题目来讲解,势必导致学生厌倦,毫无兴趣可言,因此,备课时适当选择配套的同步资料与教材中的内容融会贯通,这样的
8、教学内容才能够丰富,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老师有题海,学生驾轻舟,只有教师有题海精选习题,学生才能减轻负担驾轻舟。5.活动过程,充分预设;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知识不是由教师简单的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探究发现知识,对于每个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很好的预设出来,只有充分的预设,教师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使知识进一步深化。如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来,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哪些情况。此时教师都应该进行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