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之中医综合外治法防治哮喘临床研究

治未病之中医综合外治法防治哮喘临床研究

ID:40879130

大小:7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9

治未病之中医综合外治法防治哮喘临床研究_第1页
治未病之中医综合外治法防治哮喘临床研究_第2页
治未病之中医综合外治法防治哮喘临床研究_第3页
治未病之中医综合外治法防治哮喘临床研究_第4页
治未病之中医综合外治法防治哮喘临床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治未病之中医综合外治法防治哮喘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技术项目申请表名称治未病---天灸防治哮喘临床研究申报类别□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新成果申请科室针灸科协作科室项目负责人文永茂申请日期2011.6.28医务科一、申请项目国内外开展现状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管慢性炎症。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问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不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属中医“哮症、喘症”范畴。国内,目前西医治疗多应用激素类药物、受

2、体激动药和茶碱类药物治疗,但毒副作用大。中医认为其发作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多因痰饮内伏,风寒袭肺,痰湿壅阻,肺失宣降所致。由于肺气根于肾,哮喘日久,肾气虚衰,可出现肾不纳气,或上实下虚的表现。经调察,我国城市居民的发病率为0.5%~2%,农村高于城市,而儿童又多于成人。因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对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危害,因此,预防复发,是本病防治的最主要措施之一。近年来,中医外治法运用于哮喘的防治疗效确切,其中尤其以天灸疗法、拔罐、艾灸、针刺、耳针、穴位埋线等疗法在临床的运用最多,我科在中医外治法防治哮喘方面做了初步的

3、探索,总结出了一套中医综合外治法防治哮喘的新方法,现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作临床研究。二、该项目适应症及开展的目的、意义(如果是替代已开展的技术则应说明新技术的优势所在)西医诊断:  参照1997年第二次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全国哮喘会议(青岛)上提出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诊断标准①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发绀;②呈反复性发作,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③有过敏史或家族史;④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哕音;⑤血嗜酸性粒细

4、胞可增高;⑥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⑦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按非急性发作期哮喘临床症状分度:①轻度咳喘症状每周≥1次,但天天<1次,发作可影响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次;②中度每日有咳喘症状,发作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周1次;③重度咳喘症状发作频繁,严重影响睡眠,体力活动受限,夜间哮喘症状发作频繁。中医诊断、辨证分型、病情分度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哮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中医诊断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声为主症,发作的季节性较强。本病相当于西医的

5、支气管哮喘。2.中医辨证分型①发作期:a.寒哮证: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痰白黏或清稀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浮紧。b.热哮证: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呛咳阵作,痰黄稠厚,咳出不利,汗出,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②缓解期:a.肺虚证:畏寒,自汗,面色咣白,气短声低,极易感冒,每因天气变化而诱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b.脾虚证:常咳嗽痰多,食少脘痞,便溏,倦怠,舌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软。c.肾虚证:平时气短,动则喘促,腰酸肢软,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适应证:符合西医

6、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哮证发作期冷哮的门诊患者;年龄在18~65周岁。排除有禁忌证的患者。禁忌证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哮喘持续状态或病情划分为重度、危重者。3.孕妇、血证、发热、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目的、意义:三、开展该项目的技术路线、技术难点、实施方案技术路线:天灸疗法:1.药物制备以清代《张氏医通》治哮喘方为基础,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4:4:1:1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石磨磨

7、碎,再用纱布包裹过滤绞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有效使用时间为不超过2小时),把药末、姜汁按照一定比例(每8克药末加入9毫升姜汁)调和,并制成l厘米(l厘米(l厘米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用5平方厘米胶布贴于穴位上。2.治疗方法  病人背对医生,采用坐位或站位,暴露背部,要求背部皮肤干燥不湿润。  取穴①肺俞、胃俞、志室、膻中。②脾俞、风门、膏盲、天突。③肾俞、定喘、心俞、中脘。背部穴位均取双侧。1次1组,3组交替使用。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

8、药4小时,10天贴1次,每伏第一天贴药,共3次。技术难点:  1.药材品种、加工、储存方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疗效。  2.姜汁制作、储存严格把关。  3.天灸药物的调配,按照制定的比例。  4.背部皮肤应干燥,以免药物贴后脱落。5.穴位定位准确。实施方案:选取符合西医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诊断标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