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855674
大小:14.4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8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学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六年级《学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全文讲述了下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棋。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个学生虽然听着,但心里一直想着有天鹅飞来,用弓箭射它。虽然两个人一起学习,但后者却不如前者。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选编本文一是因为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分析这是本册教材中第三次出现文言文。前两次分别为:《杨氏之子》、《伯牙绝弦》。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异较大,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
2、习方法已有初步接触和了解。作为第三次学习文言文,应重在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琢磨出“读好文言文”的方法:反复诵读、放慢速度、注意停顿、古今联系等。教学设想: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研读课文、探究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使学生读懂,读出滋味来,以读为本,重在感悟。阅读是学生个性行为的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身来学习本文。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
3、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教学难点:结合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直接导入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课题:学弈文言文)2、回顾以前所学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指名诵读。3、复习旧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简洁、难懂、有韵味 读懂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疏通文意。4、读课题,解题。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学弈:学习下棋。)二、介绍作者1、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
4、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3、指名说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三、自读课文,解决疑难。1.按要求读文。(出示读书要求)(1)读准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3)掌握生字字形。2.汇报交流(1)字音: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出示)huì wéi húzhuó fú yuē诲 惟 鸿鹄 弓缴 弗若曰(2)解释古文词语的意思。
5、着重指出“之”字的不同用法,代表意义。四、熟读课文。读正确、流利。1、教师范读。.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2、指导文言文读法。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3、学生练读。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4、学生边读边结合译文,理解每句话。读不懂的地方,前后左右同学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共同解决。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结合译文概括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围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学下围棋这件事。学生评议、补充。(
6、难点:“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俱:一起回顾积累的成语中,哪些也带有“俱”?(一应俱全 两败俱伤 )体会古文、成语、现代文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二、自主、合作、探究阅读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下棋最好的人。)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天鹅。)虽与之俱学,
7、弗若之矣。(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不如他了。)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2、同桌合作学习。一个说原文,一个说译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3、质疑问难,全班交流。“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句中有两个“之”,有的同学认为是指一个人,有的认为指“两个人”,你认为呢?4、再读解疑。读书建议:用不同符号分别画出两个人学艺时的不同表现。结合第三句的说法,想一想是与谁一块儿学习?结果却不如谁呢?5、指名反复读相关的语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联系上下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