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ID:40854093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8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_第1页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_第2页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_第3页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国泰民安,盛世昌达。全国投资收藏的热潮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家有藏品炫富,室无藏品不雅”的现代收藏价值观逐渐成为人们新的休闲生活理念。观赏石作为大众藏品的一种新型类别,以其鲜明的文化个性,独特的审美情趣,深受现代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一时间,在观赏石收藏的大潮里,人石躁动,逐流随波,赏石投资,炙手可热。好一派当下收藏的时尚景象。也是这两年,观赏石的鉴赏,特别是一种承载人文元素,深化文化内涵,表达赏石意境的文化赏析方式,逐渐受到赏石人的重视。全国赏石组织、网站论坛就观赏石的文化鉴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2、并期待赏石活动通过文化的真正注入而提高赏石文化鉴赏水平,更好的为收藏与投资服务。就此,笔者结合个人的赏石认知,就石文化中的鉴赏浅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一观赏石文化鉴赏的意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赏石则情意于石”观赏石这个大自然的杰作,玩石人的宠儿,以其奇异之美,天籁之相,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散发出熠熠光辉。印证了那句“不朽的景、立体的画、无言的诗”的千古美誉。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都与之接下了不解之缘。并用他们独有的赏析眼光与见解为观赏石的鉴赏注入了精彩的文化信息与内涵。至今我们还受益匪浅。赏

3、石鼻祖东晋陶渊明的“醉石”,引出“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梦乡”的醉卧诗来。唐代诗人白居易“借君片石意如何,置向庭中慰索石”的诗句令人感叹。而宋代的石痴米芾、大诗人苏轼、黄庭坚爱石成癖,留下了无数赏石诗文。其中有不少涉及赏石的美学观点,赏石的文化鉴赏形式,至今为后世袭用。米芾的“漏透瘦皱”,东坡的“石文而丑”之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延展了古代赏石文化的内涵与深度。当代大画家齐白石以石入画,以石入名,可赞可叹;国画大师张大千赏石如命,其书画斋房无处不石,让人敬仰;爱国老人沈筠儒的爱石诗“掇拾满屋后,安然伴石眠”,更

4、是爱石一生的生动写照。这些赏石佳话充分的说明了观赏石的鉴赏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缺少不了文化的注入。正因为这些文化的记忆,文化的信息,文化的符号给予了观赏石更多更深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文化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当下用文化的方式去鉴赏观赏石的意义所在。二观赏石文化鉴赏的作用“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观赏石的文化鉴赏,简单的说来,就是人们对观赏石从感性的鉴别到理性的赏析活动,对其表现的物象用文学的眼光、绘画的理解、诗歌的语言,将其内涵充分表述出来,以期达到较为准确

5、的诠释。回顾一般的赏石活动,人们只是简单的对被赏对象进行一些肤浅的形象判断之后,就草率的命题完事。很少用科学的、文学的、艺术的眼光深入的去观察去赏析,以企求得最大程度的主题展现。从而浪费了应该运用而没有运用的文化赏析资源。这是十分可惜的想象。用文化的赏析方法去鉴赏石头,(这里所指的是具有文化可赏性的观赏石),实际上是鉴赏者对石头进行初步了解后(也就是通过一般的感性观赏层面),再对其意境和内涵进行深入的发掘与创造(进入到理性的鉴赏层面)。而这种发掘与创造又跟鉴赏者的审美心理、文化素质、情绪张弛有着质的关联。我们很难想

6、象,一个缺少文化修养,缺失艺术眼光,单薄知识储备的赏石者,能对观赏石有着比较准确的理解和精辟的解析。当然就更不可能达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阐述的“境界”三说的感悟高度。要达到具有一定文化水准鉴赏的目的,我们就必须明确赏石的核心是对观赏石进行艺术欣赏,人文欣赏。就必须对观赏石包含的所有文化信息符号,进行深刻的分析,认真的拿捏。从而使我们在点化主题、情意表达、拓展意蕴、升华神韵时,更能有机的完美运用和把握。这就是运用多种文化鉴赏方法的作用。要应用好石文化的鉴赏方法,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学习文化,学习历史,深爱文化,深

7、爱历史。从而得到利用文化的笔触去鉴赏的真谛。三观赏石文化鉴赏的方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大不同。”对任何事物的全面认识,都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观察与了解之后,才能确定的。观赏石的文化鉴赏也不例外。特别是长江观赏石更是如此。人们在进行赏石活动的时候,由于各自的文化素质高低,对观赏对象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差异,这是十分正常的。但是,人们往往把自己锁定在一个自认为感知如意的环境里而自我陶醉。却不愿从其他角度和另外层面去观察思索,更不愿接收别人对赏石的有益见解而孤芳自赏。这种互不交流,妄自尊大的赏石风气是我们推行文化

8、鉴赏的障碍。其实,我们的赏石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初级感知到高级鉴赏的一个递进过程。是由片面的局部的感受发展到多元的全局的理解过程。毛主席说过的“感觉到了的东西,只有理解了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它。”就是这个道理。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对南朝张僧繇的一幅画,曾经三次感悟,由“徒有虚名”到“近代佳作”,再到“名下无虚土”。由此而“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