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852128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8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6.《珍珠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教版语文科第9册第16课《16*.珍珠鸟》导学指南【教学目标】1.通过对导学单的检查,激励学生能在课前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品读文段,进一步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教学重点】:通过美读,认识珍珠鸟的变化过程,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PPT、导学单、微课视频【教学过程】导入——检查导学单完成情况1.作者简介。(推荐阅
2、读:《俗世奇人》)2.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珍珠鸟发生了哪些变化?生:布置新家;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为其添食加水。(怕)人→(近)人→(信)人一、创设问题:生先质疑,后教师出示问题:文中哪些句段能体现出“美好的境界”?【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自主探究大声朗读课文:用“——”划出文中哪些句段让你感觉到“美好”,想象画面,写写自己的体会。【设计意图】:自学探究环节,是在第一环节“创设问题”的基础上设计的,主要是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三、讨论解疑这些“美好”的画面是怎样创造的?读读相关句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
3、识;在品读中,让学生触摸、理解和品味语言,并进行切实的训练,力图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捕捉文本中属于作者的情与意,获得文本中属于读者的情与意,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四、展示提升 品读“美好的境界”:1.请生读自己认为描写“美好的境界”的句段。2.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出示其中的段落,进行品读。(1)出示由第四自然段改写的小诗,请男女生配乐对读,师生配乐对读,生进行点评。(2)读了小诗后,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生:想象作答。(3)根据学生的回答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4)师出示第10自
4、然段,请生在书上圈出描写珍珠鸟动作的词语,并请学生表演珍珠奶鸟的动作,体会鸟的调皮可爱和对作者逐渐地信赖。(5)找出“我”反应的句子,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宽容、喜爱。3.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请生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4.师播放图片,引用冰心的名言,小结文章所给的启示。【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能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感悟及应用情况。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以及表达能力,教师通过点拨,攻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五、总结感悟1.“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珍珠鸟发生了哪些变化?2.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这
5、篇课文中得到的启示。【设计意图】:对整节课进行一个小结,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六、当堂检测小练笔: 我们做了哪些事让彼此产生了信赖,可以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记录下来。【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将他们的感悟升华。【板书设计】: 信赖鸟人喜爱【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阅读中积累。”“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就无“悟”。《珍珠鸟》是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老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与珍珠鸟相处的和谐与温馨,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
6、界”的深刻内涵。我充分利用导学单、微课视频、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利用导学单和微课在家先学;在课堂上,我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创造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借助朗读、反复品读,感受形象美,品味语言美,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积累。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教学中,我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变化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7、,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表演读、配乐读,以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将每一个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读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告诉学生这是一段精致的文字,用心去读读,并通过一些写作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而学会赏析的方法,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善于思维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的能力。说,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认识、情感等精神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语言和精神共同构建、生成、发展的过程。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为此,在教学结尾,我让学生自己总结感
8、悟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有感而发,在他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