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景观鉴赏和开发评价

明孝陵景观鉴赏和开发评价

ID:40845759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8

明孝陵景观鉴赏和开发评价_第1页
明孝陵景观鉴赏和开发评价_第2页
明孝陵景观鉴赏和开发评价_第3页
明孝陵景观鉴赏和开发评价_第4页
资源描述:

《明孝陵景观鉴赏和开发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明孝陵景观鉴赏和开发评价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

2、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明孝陵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

3、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背依钟山环境优美而著名于世,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它是按照“居中为尊”、“皇权至上”、“尊卑有别”、“统绪嗣承有序”的要求而设计。朱元璋作为第一代开国皇帝,其陵址选在钟山主峰南麓的风水主轴线上,东(左)为其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

4、,但未及登基而病故,后被其子明惠帝追尊为孝康皇帝)的陵寝,嫔妃则葬于其西(右)侧。在建筑形式上表现为第一代皇帝和子孙共用一条主神道、子孙陵墓神道又与第一代皇帝神道相连接的格局。孝陵的建筑总布局是这样的。第一部分自下马坊迄大金门是外郭正门前的引导区,包括大金门以西的西红门遗址、以东的王门遗址,陵区入口的标志物刻有“诸司官员下马”六字的石牌坊(一称下马坊)及神路。嘉靖十年建成的“神烈山碑”及碑亭、崇祯十四年树立的“禁约碑”及下马坊以东设立的屯卫孝陵的京军防区“孝陵卫”的卫城也设在该区域内。第二部分自大金门向两侧延伸的红墙,它原先向西

5、接前湖段明京师城垣,向东绕到钟山以北,大约顺今环陵路而行,形成孝陵的外郭。据《康熙江宁府志》记载,郭城周长45华里。在这一区域内,以通往陵宫的神道(专供皇帝的棺木、神牌通过及官员谒陵行走的甬路)为主线,沿途保存有碑楼(一称碑亭)、外御河桥、神道石像生(设在神道两旁的石人、石兽雕塑群)、神道望柱(帝陵前的标志性石刻建筑物)、龙凤门、内御河桥等,还包括与孝陵相关的东陵、嫔妃墓及位于钟山之阴的部分开国功臣墓,负责孝陵日常管理事物的中央机构神宫监也位于这一区域。这一巨大的陵域空间位于今钟山风景区内,占地约30平方千米左右。第三部分是陵寝

6、的主体,包括陵宫和宝顶(地宫之上的高大封土)、宝城(围绕宝顶的城墙)及玄宫。陵宫周围建有高峻的宫墙,陵宫平面约作长方形,分三进院落,其建筑包括陵宫门、享殿前门、享殿(举行大祭活动的主要殿堂)、东西配殿、御厨、具服殿、井亭等一系列为祭祖活动服务的各种建筑物,内红门、方城(石砌的长方形城台)、明楼(建在方城之上的大型建筑檐挂陵名匾额)及方城两侧饰有砖雕花卉的大型影壁(门楼两侧起装饰作用的附属建筑),陵宫的最后为宝顶、宝城。这三部分的建筑互为表里,层层扣合,强化了陵寝建筑的纵深感、隐秘特征、安全及礼仪要求。明孝陵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神

7、道石刻上。它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由卫岗的下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左右。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

8、兽,分别是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和象6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