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立体交叉设计(II)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II)

ID:40841653

大小:1.83 MB

页数:65页

时间:2019-08-08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II)_第1页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II)_第2页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II)_第3页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II)_第4页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II)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I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节匝道设计一、匝道的设计依据匝道的设计依据主要有互通式立交的类型及主线线形指标、匝道的设计速度、规划交通量及通行能力。(一)互通式立交的类型及主要的线形指标公路互通式立交分为枢纽互通式立交和一般互通式立交。互通式立交范围内的主线的线形主要技术指标规定如下表: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最小平曲线半径(m)一般值200015001100500最小值15001000700350最小竖曲线半径(m)凸形一般值4500025000120006000最小值230001500060003000凹形一般值16

2、0001200080004000最小值12000800040002000最大纵坡(%)一般值2234.5(4)最大值224(3.5)5.5(4.5)(二)匝道的设计速度匝道的计算行车速度主要是根据立交的类型、转弯交通量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设费用等条件选定。匝道型式直连式半直连式环形匝道匝道设计速度(km/h)枢纽互通式立交80、60、5080、60、50、4040一般互通式立交60、50、4060、50、40、40、35、30公路立体交叉匝道设计速度选用匝道设计速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满足最佳车速的要求最佳车速V

3、k:道路通行能力最大时的车速。通常为40--50km/h式中:L——车长(m);L0——安全距离(m),一般取5—10mC——制动系数(m/s2),一般取0.15—0.32、按匝道的不同形式选用同一座立交的各条匝道的设计速度可不同,右转匝道尽量采用上弦或中值;直接式左转匝道宜采用上弦或中值;半直接式宜采用中值或接近中值;环圈式匝道宜采用低值。3、适应分、合流处车辆行驶的需要匝道与主线分、合流处,设计中所考虑的行驶速度应不小于主线设计速度的70%。4、适应车辆连续减速或预加速的需要匝道中接近分、合流鼻端处应考虑一

4、定长度适应较高速的预加速或连续减速的路段。5、考虑匝道的交通组织双向无分隔带的匝道应取同一设计速度;双向独立的匝道依交通量的不同而分别选用。(三)设计交通量匝道的设计交通量(远景年交通量)是确定匝道类型、设计速度、车道数、几何形状等的基本依据。一般用设计小时交通量表示,用交通量流量流向图表示直、左、右行方向的交通量数据。(四)通行能力匝道的通行能力取决于匝道本身和出、入口处的通行能力,以三者较小者作为采用值,单车道匝道的最大设计通行能力为1200辆/h。图9-16交通量流向流量图二、匝道的分类按匝道的功能及其与

5、相交道路的关系划分:右转匝道、左转匝道两大类。1.右转匝道车辆从正线右侧驶出后直接右转,到相交道路的右侧驶入,一般不设跨线构造物。特点:形式简单、右出右进、出入直接、方向明确、线形顺适、车速与指标较高,行程较短,行车安全。2.左转匝道车辆须转约90~270°越过对向车道,至少需要一座跨线构造物。1)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左转车辆直接从左侧驶出,左转弯,到相交道路的左侧驶入。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1)左出右进式:左转车辆从左侧直接驶出后左转弯,到相交道路时由右侧驶入。(2)右出左进式:左转车辆

6、从右侧右转驶出,在匝道上左转,到相交道路后直接由左侧驶入。(3)右出右进式:左转车辆都是右转弯驶出和驶入,在匝道上左转改变方向。3)间接式:又称环圈式左转车辆先驶过正线跨线构造物,然后向右回转约270°达到左转的目的。特点:右出右进、分合自然、行车安全;不需设构造物,造价最低;匝道线形指标差,适应的车速低,通行能力较小;占地较大,左转车辆绕行距离长。二、匝道的特性1.对称性左转匝道基本形式有十种,其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自身轴对称,另一类自身无对称轴,但可分为相互轴对称,如2和42.独立性每一种左转匝道都具有单独

7、使用的特性,即一座立交的所有匝道只采用一种形式,可以组成完全对称的立交,如苜蓿叶式等3.可达性任何一个方向左转的车辆,均可在所有象限内完成左转弯运行。4.组合性各种基本形式的左转匝道,可以相互组合成许多斜轴或半轴对称的立体交叉,或组合成完全不对称的立体交叉。一个象限集中布置5.局域性所有行驶方向左转的车辆,均可在部分象限内完成左转弯运行。两个象限集中布置三个象限集中布置图9-25部分象限内布置所有左转弯匝道b)c)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一)匝道的平面线形1.匝道圆曲线半径:2.匝道回旋线参数:匝道及其端部应

8、设缓和曲线。缓和曲线为回旋线,其参数及长度应不小于表9-7所列的值。反向曲线间的两个回旋线,其参数以相等或接近,大小参数之比不宜大于2。回旋线的长度还应同时满足超高过渡的要求。1.匝道最大纵坡匝道因受上下线标高的限制,为克服高差、节省用地和减少拆迁,并考虑匝道上车速较低,故纵坡一般比正线大。(二)匝道的纵断面线形因地形困难或用地紧张时可增大1%。非冰冻积雪地区出口匝道的上坡及入口匝道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