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826027
大小:210.1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8-08
《语文组作文训练题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次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我国有个考察团访问韩国,参观了韩国屈指可数的大财团现代公司。细心的参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有几块砖,十分惊奇。公关人员见到客人面带异色,便笑着解释: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约冲水量。节俭是现代公司事业成功的一大因素,请勿见笑。要求:请以“节俭”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审题: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可以把节约看作塑造自我、创造价值的方式。第二次作文: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有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叫不醒?”知名漫画家蔡志忠的回答
2、是:“装睡的人,叫不醒。”装睡的人,是指什么事都不做,只会妄想好事自动发生的人,通常是失败者的同义词。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题意解读:醒,可看作清醒、认清形势、正视现实等意义;装睡,是说人其实对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非常清楚,但不愿意正视现实、付出努力、实现目标,而寄希望于侥幸,妄想好事自动发生。这种人比起那种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或由于认不清形势而失败的人更为悲哀,因为他们明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做什么,明明看得见自己的目标就在彼岸,甚至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实现目标。但由于种
3、种原因,不愿意面对现实,不肯实实在在的付出实际努力,最终只能眼睁睁的与胜利察肩而过。立意指导:一:这种装睡的人一是为自己的逃避找个理由,二是为了在人前掩盖自己失败的痛苦。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这种人在某件事情上失败,往往会找一些理由,什么不感兴趣啦、不知道啦、没有准备啦,来掩盖自己努力不够,甚至根本就不愿意努力的真实情况,这体现了他们的懦弱。所以,可以写“勇者不会装睡”、“装睡遮不住怯懦的羞”等内容。二:“装睡”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有点像“鸵鸟心态”,遇到危险时,把头埋进沙子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但事实是,装睡根本逃不过现实,反
4、而是一种坐以待毙。所以可以写“装睡者的鸵鸟人生”、“逃得了一时,逃得了一世?”、“装睡等于坐以待毙”、“自以为安全的装睡者”等内容。三:“装睡”的人之所以装睡,是因为他们觉得机会离自己很远,但事实上有时候机会就在咫尺之间,正因为人“装睡”了,所以再好的机会,也只能眼睁睁的失去。所以,可以写“装睡失去的是机会”、“莫要装睡,及时伸手”等内容。四、“装睡”的人不是没有梦想,实际上他们对成功也是极其渴望的,他们往往也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更知道如何才能实现,但就是不愿或不敢去奋斗,但若真有什么好事落到他们头上,他们肯定是不会再装睡了。实际上这种侥幸思想几近于空想。所以,可以写
5、“装睡——空想者的悲哀”、“侥幸思想要不得”等内容。第三次作文阅读诗句,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蚌壳里的夜,有多长?/不再思量,不再思量/我已摆脱苦闷与忧伤/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闪光。【审题技巧】读诗的前三行我们了解到,珍珠在蚌壳里熬过了无数的黑夜,受了无数的磨难,摆脱了无数的苦闷与忧伤,这是理解这首诗的基础。而下面的两句“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闪光”则是关键,因为读了这两句,我们就会深深领悟到,生命离不开磨难,只有经历了磨难,战胜了磨难,才能赢得生命的辉煌。所以,我们可以从“磨难与成功”这方面立意。第四次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说
6、文》曰:“耻,为恥的俗字。”“恥,辱也,从心,耳声。”《集韵》曰:“恥,从辱。”《孟子》曰:“人不可以无恥”。《广韵》曰:“恥,惭也。”《六书总要》曰:“恥,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可见,耻的含义与“心”、“耳”、“闻”、“惭”等有关。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实践证明,人们如果能知道“羞耻”、“耻辱”,知道“错误”、“惭愧”,人们就能够发奋、勇猛、精进。“耻”这个问题,还和时代发展、经济水平、社会风气、民族文化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请以“‘耻’的感悟”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第五次作文:阅读下面的图
7、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上面两幅图画材料反映的社会生活问题我们并不陌生,请根据自己的感受或理解,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分析两幅漫画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漫画针对的都是生活中一些人在公共场所的不当行为,主题指向的是道德修养、文明素质。对于由几则材料组合的作文题,一定要找到不同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这个共同的问题规定着对各个具体材料认识的角度和高度。如《睁眼瞎》,你可以认为这些年轻人不懂得尊老爱幼、冷漠自私等,但在具体论述时,如果不把这些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