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91090
大小:741.1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8-07
《能力单元七变态反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能力单元七变态反应变态反应定义:以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抗原)后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主要表现为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基本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种类繁多,这种反应具有免疫学反应的特异性和记忆性的特征,可涉及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整个过程,但以某一种类型的反应为主。分型:常分为四型,即I、II、III和IV型,又分别称为速发型、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和迟发型超敏反应,其中前三型均由体液免疫介导,第IV型由细胞免疫介导。Ⅰ型变态反应主要特点:1.发生快、消退快,一般不易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多表现为功能的紊乱;
2、2.参与的抗体为IgE和IgG4,参与的细胞为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3.补体不直接参与其反应;4.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5.可经血清被动转移。参与的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通过1)直接吞噬、破坏肥大细胞等脱出的颗粒;2)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3)释放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4)释放磷酯酶D灭活血小板活化引子,从而对Ⅰ型超敏反应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嗜碱性粒细胞:同肥大细胞一样,其表面有大量的FcR,胞浆内有含多种生物活性介质的大量嗜碱性颗粒。当IgE与其FcR结合形成“桥联”后可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生物活性介质而引起过敏反应。参与的抗体抗体与受体
3、结合导致细胞脱颗粒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机体致敏阶段: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的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IgG4抗体,这些抗体同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R结合,形成致敏的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发敏阶段: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后,可迅速同结合在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R上的紧密相连的IgE/IgG4抗体形成“桥联”结合,使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出胞内的生物活性介质,引起过敏反应。触发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几种方式I型超敏反应的基本过程Ⅰ型超敏反应的早期相和晚期相反应急性过敏反应的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等
4、药物和再次使用抗毒素血清时容易出现;其它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肠炎和特应性皮肤超敏反应等也常出现。防治原则预防原则:1.查明变应原并避免接触;2.特异性脱敏治疗:短期内进行小剂量、多次注射特异性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3.减敏疗法:采用多次、少量、长间隔(5~7天)皮下注射特异性必要性进行减敏治疗;药物治疗:1.抑制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3.改善器官反应性的药物:4.某些调节免疫反应的中药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特点:1.IgG、IgM类抗体直接作用于细胞表面的抗原或半抗原;2.激活补体系统、单核吞噬细胞及其它细胞参与造成细胞损伤和溶
5、解。发生机制:1.受攻击靶细胞表面的抗原:存在于自身正常细胞的表面成分、结合于正常细胞表面的半抗原等;2.细胞损伤机制:1)抗原-抗体复合物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靠补体的攻膜复合体杀伤细胞;2)对体内游离并结合IgG抗体的血细胞,通过位于单核吞噬细胞表面的FcR,或C3bR的介导产生调理吞噬作用;3)对固定的组织细胞,在特异性IgG的介导下,具有FcR的NK细胞参与下产生ADCC效应而杀伤靶细胞。常见疾病:1.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2.新生儿溶血症:见下图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感染或药物引起4.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5.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肾炎:6.特
6、殊的II型超敏反应-抗体刺激型:如桥本氏甲状腺炎等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特点:可溶性抗原与相应IgG、IgM类抗体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沉积于全身或局部血管的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吸引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导致在复合物沉积部位出现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常见病如初次接受一种动物抗血清治疗1~2周后出现的反应、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过敏性休克样反应等疾病。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特点:致敏T细胞与相应致敏原作用而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其发生较慢(一般在抗原刺激后24~72h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发生机制:与常规的
7、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机制一样。常见病:如胞内寄生菌引起的感染、接触性皮炎、器官抑制排斥反应和某些自身免疫病等。谢谢各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